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总是与一定时期经济社会生活情况相联系的。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集中。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公正、不和谐的问题,重新树立对人生、社会、国家发展的信心。因此,在信心教育的基础上深入进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心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基础信心,多数时候指的是某种认知、情绪和意识。它既是个体对于自身现状的评价和体验,更是人们对行为未来过程的推断、对行为将来状况的预期。信心与信念、信仰共同构成了个人或群体的精神支柱,既反映个人或群体的精神面貌,又促进个人或社会的生存发展。信心、信念和信仰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信心是信念、信仰的重要基础。信仰相比信念更进一步,一般是指相信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者个人,并将其奉为行事准则。具体到思想政治领域,信仰往往表现为政治意识形态,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信仰也要以信心为基础。从信心到信念、再从信念到信仰,是一个意识逐渐增强、态度逐渐坚定、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信念、信仰都是以信心为前提,而信心来自对社会现实的直接感受。毛泽东同志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1]对大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增强其对社会发展前景的信心。
(二)信心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当前,受就业难、高房价、发展机会不公平、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的影响,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对人生和社会的信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部分青年对个人前途缺乏信心,心理压力较大。2006年,一项针对西安1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61%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情压抑,前途未卜”。2012年3月中央、北京大学等单位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41.6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开展信心教育入手,克服课堂教学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