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为探索高职院校公选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创新发展,以合唱艺术课程为例,从课程背景和概况、设计思路、设计过程及实施成效四个方面入手,具体介绍课程改革实施的方法和策略,并以此为抓手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任务,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合唱艺术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特别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以此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根据以上要求,高职院校各类课程应以课程思政为目标,充分挖掘和运用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将各类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实现新时展的新思政教育理念。
一、合唱艺术课程背景和概况
合唱艺术课程是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在校学生而制定的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美育与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是美育与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门艺术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基本认识,拓展音乐素养知识体系,培养歌唱兴趣,提高演唱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本课程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课程建设、改革与探索让学生在接受音乐领域专业化教育的同时,实现课程思政、知识传授、艺术素养培养和价值引领的三维统一,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合唱艺术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思路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需要新一代青年传承与发扬。而目前“90后”“00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淡漠,认识程度不高,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得思想和行为发生偏离。因此,高职院校合唱艺术课程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刻挖掘合唱艺术课程的思政品质,力求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方面入手,在课程设计中梳理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为主并体现爱国元素、民族元素、文化元素等思政元素的合唱作品。
(二)课程教学主线
合唱艺术课程在课堂中预设一条以中国近代史为主的教学主线,按照中国近代史的四个历史篇章结合思政理论来描绘中国近代史。沿着人民文艺之路,在不同时期选择知史通今、认知社会发展进程内涵的合唱作品。
三、合唱艺术课程设计过程
(一)合唱艺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音乐作品能反映现实生活,反映历史变革、社会潮流、民族风情、人物故事、自然万象,音乐作品能揭示社会现象、人生真谛。所以,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一部课程思政教材,蕴含着得天独厚的思政元素。例如,合唱歌曲《共和国之恋》,整首歌的歌词都是用科学家真实事迹提炼出来的。它记录了钱学森、邓稼先、张广厚等老一辈科学家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落后的环境,克服重重困难,放弃名誉和财富,坚定选择从国外返回祖国,对祖国事业无私奉献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通过此案例,我们发现思政教育已经有效地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在合唱作品分析赏析、演唱的过程中无声无息地融入了思政元素。
(二)合唱艺术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所以,笔者以一个学期的课程为例,在授课计划中以“作品概述与分析”渗入4次专题化思政教育,以“识谱与演唱”渗入8次颗粒化思政教育。按照中国近代史时间顺序选择教学内容,分为民族独立期、新中国建设期、改革新时期、特色新时代四个时期。分别从以上四个时期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在不同时期选择合唱作品进行赏析、排练和演唱。1.民族独立期合唱作品。在民族独立期合唱作品中融入爱国情怀、民族意识、抗日精神、长征精神等思政元素,合唱作品可选择1840—1949年期间抗日救国、屈辱顽强、团结一致等主题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长城谣》《长征组歌》《团结就是力量》等。学生在此类歌曲的合唱中不断提升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2.新中国建设期合唱作品。新中国建设期合唱作品中融入爱岗敬业、奉献精神、雷锋精神、奋进拼搏、团结精神等思政元素,合唱作品可选择1949年—1979年期间歌颂历史人物、赞美祖国、民族特色等主题的歌曲,如《歌唱祖国》《共和国之恋》《学习雷锋好榜样》《草原之夜》《北京的金山上》等。此类型歌曲培养学生爱国敬业、忠诚正直、友善分享、包容的情怀,增强集体意识。3.改革新时期合唱作品。在改革新时期合唱作品中融入改革开放精神、创造精神、奋斗精神、感恩精神、文化自信、美好生活等思政元素,合唱作品可选择1979—2013年间符合该时期历史文化和社会风尚的歌曲,此类歌曲引领时展进步的潮流,如《我爱你,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时代》《天之大》《让世界充满爱》等。此类歌曲见证祖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深感伟大的祖国和党带给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励学生肩负青春使命,坚定信念,明晰自己的职责。4.特色新时代合唱作品。在特色新时代合唱作品中融入创新精神、攻坚精神、务实精神、担当精神、梦想精神、劳模精神等思政元素,合唱作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重时代内涵”。可选择2013年至今期间创作的合唱作品,如《天耀中华》《共筑中国梦》《不忘初心》《新的天地》等。此类歌曲呼唤着新思想,引领着新征程,激励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悟新时代,紧跟新时代,引领新时代,提感自身素质和能力。
四、合唱艺术课程思政实施成效
(一)课程考核评价
合唱艺术课程在知识目标中增加“了解不同时期合唱作品的特征”。在课程目标中增加“掌握不同时期合唱作品情绪表现及风格”。在素养目标中增加“拓宽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视野,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音乐作品”。课堂教学通过合唱作品概述,作品分析与欣赏,作品识谱、发声、情感训练及作品演唱来实现理论知识、基础训练及发声技巧的专业化训练,完成各个指导阶段的训练任务。在每个阶段歌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提炼一份心得体会、讲述一个历史人物、了解一个时期社会现象、采集一首同类型歌曲等,作为该课程的考核内容。
(二)思政效果体现
通过合唱艺术课程让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并逐渐喜爱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歌曲历史背景、歌曲风格、歌曲人物、歌曲内涵、作曲家简介等,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技巧处理好歌曲的情感表现,全面提升自身的演唱技能、经验和思政素质。最后将合唱作品的内涵内化成自己的人生追求,传播一种正能量,如在班级开一场音乐会,慷慨激昂唱红歌,营造一种正能量氛围;演变成一种行为,如参加校园红色歌曲大赛、主动参加升旗仪式、观看国庆阅兵等。最终,学生能真正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深层内涵。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合唱艺术课程在课程思政中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通过科学性、系统性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及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渗透美学教育,让当代大学生有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中国近代史为教学主线的合唱艺术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演唱歌曲的同时,了解各时代、各阶层的社会文化及歌曲创作的内涵,结合历史事件来讲思政课理论,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