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专业教学服务于学校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核心素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兼具综合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高级德语”是德语专业四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学科。经过三年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单项技能都达到一定水平。在此基础上,“高级德语”课程将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会如何分析文本、总结论点、检索资料、进行科学论证,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适用专业(2)
高职(1):应用德语
中职(1):商务德语
适用课程(1):高级德语
相关思政元素(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民意识、社会意识、主体意识、社会责任心、平等意识、民主认识、民主意识、天下大同
1.“高级德语”课程简介
德语专业教学服务于学校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核心素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兼具综合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高级德语”是德语专业四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学科。经过三年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单项技能都达到一定水平。在此基础上,“高级德语”课程将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会如何分析文本、总结论点、检索资料、进行科学论证,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鼓励学生在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上向一定的复合专业方向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定的科研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促进自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该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文化课程,也是拓宽知识面,培养跨文化能力和增强问题意识的素质教育课程。“高级德语”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改革应在语言知识和国情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发挥外语课堂具备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优势,将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
2.“高级德语”课程思政实践
笔者结合该课程的授课实践与思考得出,思政建设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能力、兴趣等维度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融入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秉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课程主题开拓思维,深挖思政元素,通过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线上答疑、课外作业与学习汇报等多种教学方式,在引人入胜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目标。
2.1教师为引导者,提高自身思政素质及思政教育能力
《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古往今来,但凡为师者都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高校教师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又是道德言行的引导者。习总书记多次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引路人,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工作水平。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师作为立德树人这项系统工程中“三协同”的主体之一,要把立德树人转化为内心信念,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课程思政教育能力。当今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技术不断升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使用相关设备接收海量信息。知识信息化必然引起教育的变革,教师不再是直接提供信息的主体,而是在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探索活动过程中的引导者。所以,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如果只是对理论知识的转述或对核心价值观的直接灌输已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思维习惯。专业课程教师首先应提升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思考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不断关注时事热点,积极开拓视野,精研教材中的时政要素和思政元素,开发课程的思政教育内涵;并依托课堂主讲,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现代化信息渠道开展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全面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发挥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将课程育人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坚持言传身教和因势利导相统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