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案例

车辆工程专业:《汽车理论》课程思政案例

jianjie-.png

理工科专业的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存在一定的难度。为通过高效的思政工作提升“新工科”人才人文软实力,本文以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课为例,从课程教学内容、育人目标等方面探讨了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方法,以期为同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借鉴与示范作用。《汽车理论》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伴随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升华的重要课程。因此,该课程思政的实施在全程育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出发,以《汽车理论》课程育人为例,从课程教学内容、育人目标等方面探索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方法,以期为同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借鉴与示范作用。

fanwei.png

适用专业(5)

高职(2):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旧、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

本科(1):车辆工程

中职(1):汽车制造与检修

技工(1):汽车制造与装配

适用课程(1):汽车理论

相关思政元素(34):解决问题能力、求真务实、职业道德修养、精益求精、人生态度、学习热情、专业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队协作、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团队合作、行为习惯、树立远大理想、立德树人、专业技能、爱国主义情怀、环保意识、分析问题能力、爱岗、创新精神、健康积极、节能降耗意识、辩证思维能力、价值观、工作作风、敬业、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竞争意识、人生观、服务意识、工匠精神、担当精神

zhenwen.png

理工科专业的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存在一定的难度。为通过高效的思政工作提升“新工科”人才人文软实力,本文以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课为例,从课程教学内容、育人目标等方面探讨了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方法,以期为同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借鉴与示范作用。

引言

为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国家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在当前国际竞争新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新需求下,”新工科”应运而生。”新工科”是在新形式、新背景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通过高效的思政工作提升"新工科"人才人文软实力,是落实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目标。长期以来,理工科专业的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讲授并不能做到”零过度”和”无缝对接”,思政教育往往存在”孤岛”困境。究其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是在理念认知、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等环节存在盲区或漏洞。具体体现为,在理念上没有正确认识到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教师立德树人能力与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各专业各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教学运行机制不健全等。为推进”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必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理念认知、人才培养及管理机制等方面统一思想,做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相融通。车辆工程是典型的理工科专业,《汽车理论》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伴随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升华的重要课程。因此,该课程思政的实施在全程育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出发,以《汽车理论》课程育人为例,从课程教学内容、育人目标等方面探索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方法,以期为同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借鉴与示范作用。理工科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与人文社科所具有的立场导向不同,理工科普遍基于自然认知,教学过程突出对"技"的掌握及应用。因此,与人文社科相比,理工科课程的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不同频不共振。虽然专业课教师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思政教学理念的积累还不够,思政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从专业知识的讲授到思政内容的引入过渡不够自然,显得生硬和呆板;思政内容的教学方法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思政课程空洞乏味。

(2)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弱化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的实践停留在表面,无法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3)考试评价体系过于简单。专业课程的考评体系往往沿袭以往的考评方法,简单地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计算,得出最终成绩。因此,这种考评体系不能反映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不能体现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变化。

(4)学生知行脱节。学生在思政课上动机不纯,以获取学分为最终目的,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能力提升。或者思政学习与行为规范脱离,并未将在课堂上的知识升华为平时生活、学习上的行为准则。

......

12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