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电子信息技术(物联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于第三学期,是在学习电子技术等课程、具备了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的课程,目的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物联网运行维护、物联网设备测试、物联网设备生产、物联网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工作岗位,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良好职业素质,具备物联网感知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传感器的原理、结构、性能和应用,掌握通过传感器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感知、获取和检测,并转换为工作系统进行处理的信息的方法,为后续FPGA应用开发项目实战、嵌入式开发技术项目实战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专业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1)
高职(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适用课程(1):传感技术与工程应用
相关思政元素(10):持之以恒、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民族自豪感、爱国之心、付诸实践、人生观、理想信念、爱岗敬业、团结协作
一、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技术(物联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于第三学期,是在学习电子技术等课程、具备了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的课程,目的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物联网运行维护、物联网设备测试、物联网设备生产、物联网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工作岗位,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良好职业素质,具备物联网感知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传感器的原理、结构、性能和应用,掌握通过传感器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感知、获取和检测,并转换为工作系统进行处理的信息的方法,为后续FPGA应用开发项目实战、嵌入式开发技术项目实战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专业核心课程。
二、 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思政元素的融入是在对课程本身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进行的,随着对于课程专业知识脉络的深入领会和梳理,教师自身精神世界的成长和丰富,思政元素的融入点、融入方式也将随之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是心中要有国家,也就是要有爱国之心,围绕爱国之心,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建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二层是建立理想信念,设立人生目标,这一层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崇尚科学的理想,加深对学科的热爱,对求知要有科学精神。第三层就是努力求识,付诸实践。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有效的方法,勤于思考,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
讲述传感器基本原理,以原理为根本,以中国传统文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分析各类传感器在原理上的相关性;对比各型传感器原理上的相通性,阐述“万事一理,诸法皆通”的含义;从传感器的原理特性出发,映射“量变到质变”的朴素哲学道理。通过原理融合普适性道理,以期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
讲述传感器芯片的设计原理与制造工艺过程中,结合中美贸易战、中兴事件等时事热点问题,分析造成我国芯片成为短板的原因,讨论弥补短板的着手点,鼓励电子专业学生在芯片领域做出贡献,树立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信念。通过分析传感器国内外发展现状,整体上来讲,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在中低端传感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高端传感器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过也应当看到在一些个别高端传感器方面我们也取得了突破,比如国产激光雷达在无人驾驶中的应用,近年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以此引申“草春荣而冬枯,至于极枯,则又生矣。困穷而有振兴志者,亦如是也”。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攻坚克难。此外,在代表新型传感器发展方向的“柔性传感器”研发上我们与国外差距并不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定能全面占领传感器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