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嘉兴市的51所支援校与衢州市51所受援校签订协议,组成该省首批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 根据协议,支援方与受援方将开展两地师徒结对、异地跟岗锻炼、线上线下示范课等活动。支援校至少安排3名优秀教师按1∶3比例与受援校教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师徒开展教学活动不少于5次。受援校至少安排一名教师在支援校异地跟岗锻炼,时间不少于一个月。支援校向受援校开展同步课堂或送教下乡示范课累计不少于10节,共享1门用于课后服务的线上拓展课程。双方开展集体研修不少于10次,开展学生集体交流不少于1次。
阅读全文近日,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自2022年秋季入学新生开始,采用“素质评价+统一考试”模式,并逐步提高体育中考分值。高中实施体育学业水平考试,采用“素质评价+终结性考试”测评模式,原则上成绩不合格者不能毕业。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原则上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 《意见》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中小学每天上午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鼓励中小学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当天没有体育课的,下午安排不少于40分钟的课外体育锻炼。广东将建立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制度,探索先入职后培训;在大中小学校增设教练员岗位;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担任专兼职学校教练员的渠道。 《意见》提出,建立广东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星级评定体系和黑白名单制度。按照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由学校自主选择合作俱乐部。建立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制度,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参与青少年体育竞赛。完善省市县校四级联赛和逐级选拔竞赛制度,贯通省、市、县、校四级竞赛通道。
阅读全文3月11日,我省与教育部在北京举行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领导小组会议。省长叶建春主持会议,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副省长孙菊生出席。会议听取了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了下一步重点工作。叶建春代表省委和省政府向教育部对江西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说,江西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坚定不移强基础、抓改革、破难题、促提升,全面完成了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部署的2021年度9项重点任务,迈出了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衷心希望教育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江西教育事业发展,在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扶持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等方面给予有力指导和帮助。叶建春指出,江西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作示范、勇争先”的殷殷嘱托,按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的重要要求,抢抓部省共建政策机遇,勇于探索创新,深化产教融合,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出江西贡献。坚持把江西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努力把自己的事做好、做扎实,切实提升配合、承接、落实教育部支持政策措施的能力水平,在运用红色资源培根铸魂、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等方面创特色、闯新路,持续强化返乡务工人员、退役士兵等职业教育培训,推动职业教育更好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孙尧对江西推进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给予肯定。他指出,要按照部省共建2022年工作要点,强化顶层设计、狠抓落实落地、形成工作合力,不断迈出江西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步伐。要坚持改革创新,在职业院校分类招生考试等方面取得制度突破,为全国职业教育发展探索更多江西的好经验好做法。要依托江西VR等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提升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数字化作出江西贡献。要把学科链建设在创新链、产业链之上,立足世界一流水平,锚定2035年目标任务,在新材料、食品工程、陶瓷等领域强化“双一流”建设,打造江西创新核心竞争力。要不折不扣完成各项教育改革攻坚任务,严格按照时间节点高质量推进。要汇聚各方资源,强化要素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切实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江西革命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阅读全文问题:教育部对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工作做了哪些部署?(留言时间:2022-3-7) 答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坚持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着力选拔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通知》强调,各地要合理安排所属高职院校招生计划,继续保持分类考试主渠道。同时保留高职院校通过普通高考招生的渠道。优化招生院校专业结构,综合考虑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生源情况等因素,合理安排参加分类考试的招生院校、专业及规模,重点安排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技术技能培养要求高和就业质量高的院校和专业招生,对限制淘汰类产业对应专业、办学“过热”专业、国控类专业从严控制招生规模。 《通知》明确,要进一步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一是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其中职业技能考试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50%。二是完善文化素质考试。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文化素质成绩使用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统一组织或经省级招委会批准的少数高职院校组织的文化基础考试成绩,有条件的省份可使用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三是完善职业技能考试。职业技能考试由省级招委会结合本地实际统筹组织实施,可采取省级统考、多校联考、高校校考等方式。 《通知》要求,要进一步完善招生监督管理机制。一是加强地方政府统筹管理。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以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省级招委会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监督管理本地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工作。二是健全多级监督管理体系。要求各地严格执行高校考试招生政策规定,健全国家、地方、学校、社会多级监督的工作体系,加强对分类考试的宣传、报名、考试、录取等全过程监督管理。三是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有偿招生、未批先招、超计划招生、买卖生源、委托中介机构招生等违规行为。对在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中违规的考生、高校及有关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
阅读全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共修改了92处,教育部分的修改有10处,其他领域涉及教育方面的修改还有4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中师大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认真对比、研究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每一处修改,并用特殊的符号标注出涉及教育的内容。“教育部分的修改是重中之重,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将教育优先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同时也体现了中央对整个教育工作富有前瞻性的战略思考。”周洪宇分析,“新时代,我国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必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内容,就是教育在新时代的新使命。”这些修改,透露出什么信号?彰显人民至上的教育核心价值观“修改首先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周洪宇发现,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公平的表述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这句话之后,增加了一句更加明确的内容,“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这句话特别强调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凸显了适龄儿童中的重点群体。”周洪宇说,“这句话更有针对性和导向性,更能体现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此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面向的是社会弱势群体,要办好;继续教育中包括了成年人和老年人,也要办好。”在审议通过的报告上,周洪宇用红笔圈出了“专门教育”4个字,这是特别增加的一项内容。2019年,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经过评估,应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将其送入专门学校接受教育。“特别增加‘专门教育’,就更加明确了教育不能遗漏任何一个孩子。换句话说,每一个教育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质量都要得到保障。”周洪宇对此感慨万千,“这正是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教育作为民生保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不断适应人民在新时代的更高期待。当前,面对我国新生人口减少以及老龄人口增加的新形势,党中央对教育提出了更加深远的战略性任务。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医疗卫生服务部分,增加了“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在有关养老服务部分,增加了“创新发展老年教育”;在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方面,将“减轻家庭养育负担”修改为“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这些都属于大教育的范畴。虽然是在其他部分出现,但这些都是有关教育的内容。”周洪宇再次强调,“这是人民至上的教育核心价值理念的充分体现,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类型、各个阶段。”此外,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也有所修改。政府工作报告中原本提出的“强化未成年人保护”被修改为“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把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出中央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周洪宇表示,“从这些修改的内容来看,人民至上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在教育部分进一步强化,在其他领域也进一步彰显。”体现教育发展战略思维、系统观念“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内容的修改,进一步体现了对教育的战略思维和系统观念。”在周洪宇看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和表述是否修改、是否补充、是否加强,都有着深层次的战略布局和系统考虑。谈到报告中战略思维的鲜明体现,周洪宇明确指向教育部分的最后一句话——“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怎样才能将涉及2.9亿在校学生、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报告的修改要通过战略思维,以前瞻性的眼光,从整体上和大局上来考虑。”周洪宇分析,因为教育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大系统,既包括正规教育和正式教育,也涵盖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周洪宇注意到,教育部分专门增加了“发展在线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这处细微而重大的调整,意义非凡。”周洪宇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发展在线教育将推动终身学习‘立交桥’更加畅通。”他说。从家庭教育中的生育、养育、教育到学前教育,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到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专门教育、老年教育,“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教育工作的全面部署,体现了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关注与支持,更彰显了一种大教育观和系统观念。”在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民办教育的表述中,虽然只增加了“支持和”这3个字,却令代表委员非常欣慰。“民办教育确实需要规范,但同时也要支持。”周洪宇说,很多代表委员在讨论中观点一致。最终,“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出现在正式报告中。“这也体现了中央对民办教育的全面认识和公平对待,让民办教育者有更大热情和更多信心发展民办教育。”周洪宇分析。对于职业教育,报告在原本内容“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的前后分别增加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工作重点。加上这句话,能够明确地体现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总体战略规划没有变。”周洪宇分析,“能够明确看出过去、当前和未来职业教育的工作基调和发展力度的一致性。”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加入,表明职业教育发展不仅需要体系上有变化,而且在体制、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也要改革。”周洪宇分析,职业教育要能够适应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既要培养大批技能型的应用人才,又要在一些领域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培养总书记所说的“大国工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提出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又增加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这两处修改,强调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全社会都要尊师重教,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周洪宇分析,这两处恰好与前文中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前后呼应,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明确构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格局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部分中,高等教育一共涉及6个方面——“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关于高等教育的任务占据了大部分篇幅,进一步体现了中央对高等教育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期待和重视。”周洪宇发现,这部分还增加了一项重要内容,即“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为什么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周洪宇分析,当前,世界疫情和百年变局相互交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规模扩张上,而是要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设置和建设,要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等等。”他说。“优化高等教育布局重点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层次类型与学科专业布局,另一个是空间区域布局。”周洪宇分析,在层次类型与学科专业布局方面,需要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探索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机制,引导高校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办法和程序。近年来,中央提出要加强城乡建设、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支持行业特色院校发展。“高等教育要通过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提升教育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在周洪宇看来,“优化”包括了优化、调整、升级、换代、新建,要鼓励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新需求。对于优化高等教育空间区域布局,周洪宇分析,长期以来因为我国东中西部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东高西低”。对此,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推动教育协调发展,是总书记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理念在教育中的体现。”周洪宇说,对于中西部教育的支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直接体现,即“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梳理近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周洪宇说:“‘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这两句话几乎每年都会写入报告。这既体现了协调发展理念,也体现了教育公平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报告中有14处对教育内容直接或间接的修改,真是太不容易了!这是国家对教育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重视。”作为人大代表,周洪宇反复翻看这份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激动地说,“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更有信心!”
阅读全文从“一‘鸣’惊人”的苏翊鸣,到“会当‘凌’绝顶”的谷爱凌,冬奥健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谷爱凌的一句“美不是瘦,美是有力量”,更是刷爆了社交网络。人们乐见,冬奥健儿正在成为青少年新偶像。 近年来,体育和青少年体质健康话题备受关注,如何借冬奥东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及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 以冬奥为契机,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众多优秀运动员呈现出的健康、积极的状态,让人们感受到了体育运动调节身心、铸炼品格的独特魅力。”全国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曾芳说,“以冬奥为契机,在师生中普及健康第一理念十分必要。” 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第一项第一条就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顾拜旦在创办奥林匹克之初,就是为了增强全世界青年的参与意识和奉献精神。本次北京冬奥会就是非常鲜活的例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张健表示,“很多教育理念可以通过体育实现,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塑造青少年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完全人格的培养。” 如何进一步普及“健康第一”理念呢?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教育厅副总督学杨善竑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强化体育课程与体育锻炼质量的提升,让体育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是从课程开设上做好底线保障,严格按照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二是从课程育人上做好质量保障,推动学生养成团结拼搏、自强自信、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合作尊重,在比赛训练中养成守纪自律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从转变理念上做好强国固本保障,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强必然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人格健全。 “北京冬奥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重要启示,就是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充满活力才是新一代青少年真正向往的榜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说,“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引导教师、家长尊重孩子们的想法,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让孩子们有更多时间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 发挥学校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近5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吴键分析:“学生耐力、力量、速度素质下降是3个老问题,超重肥胖、视力不良、姿态不正是3个新问题。从群体情况看,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是突出问题。” 去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也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则明确提出,强化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1年下降0.5到1个百分点。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发挥学校体育的基础作用,并且应充分利用“双减”带来的机遇,促进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分享了学校的实践:从去年开始,全校初中生每天必须参与1小时体育锻炼,学校开设有射击、射箭、拳击、武术等14个体育项目,还有60多个社团供学生选择,“最直观的感受是,如今操场上运动的学生更多了”。 大中小学如何更好地开展体育课及其他体育健康活动?曾芳建议,帮助学生培养锻炼习惯,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想让学生长期坚持,就需要在体育课中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逐步找到自己喜爱并适合的项目,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同时学校要加强体育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运行。 “对大学生群体,有必要启动专门的健康工程、制定特殊的毕业政策,督促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国家长远发展形势看,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不良,直接威胁高质量科技革命和国防建设。”吴键建议,从3个层面发力:一是构建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问责机制;二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和先进健身方法,提高体育锻炼的实效,精准干预体质健康;三是督促学校严格落实各项学校体育规定,包括开齐开足体育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等。 以评价督导强化体育工作落实 评价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与评价学业成绩不同,多位代表委员表示,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要避免体育工作“功利化”。 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比较科学呢?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建议,把青少年近视率纳入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他认为,抓住这个核心指标,再抓住户外活动这个核心行为,实际上就意味着保证了体育课时,保证了课间让孩子们走出教室,更保证了孩子们作业量和课业负担明显降低;户外活动的增加,也会大大缓解孩子们心理疾病的多发。 如何督促学校,杨善竑在多年的督学工作中有深入思考:“要利用教育督导‘利剑’作用,切实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她认为,首先是强化督政,将“双减”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和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中;将区域内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近视率下降幅度、举办体育赛事活动情况等作为量化指标,考核每年度的达成情况。其次强化督学,组织各级督学、责任督学对中小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学校体育活动及运动会举办情况、体育课教学质量等,开展常规督导和全覆盖督导。 “督问题,导意见,找办法,督促学校及时纠正整改,还要强化问责‘长牙齿’。”杨善竑说,要将落实《教育督导问责办法》作为保障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到位的利器,形成教育督导工作闭环系统。对体育工作开展不力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对其约谈,压实主体责任,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