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日发布2022年度该组织教席/姊妹大学项目申报最新修订标准和申报表格模板,规定每个会员国2022年度最多推荐2个申报项目。 请有意申报的国内高等学校、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等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按2022年1月4日项目申报工作启动有关通知要求,于2022年3月10日前将申报表、申报单位推荐函、申报单位所属部门外事主管司局或所在省教育行政部门支持函等全套申报材料提交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项目官方网站:https://en.unesco.org/unitwin-unesco-chairs-programme)。 咨询电话:010-66096249 附件: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姊妹大学项目申报修订标准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姊妹大学项目申报表
阅读全文有关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22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职成函〔2022〕1号),在我省有关高校申报2022年新设专业和拟招生专业备案的基础上,结合省级审查意见,确定2022年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专科)设置备案结果,现予以公布。2022年,全省75所高校新增266个高职专科专业(含243个3年制、23个5年制,11个国控专业,见附件1),43所高校撤销173个高职专科专业(见附件2),118所高校拟招生高职专科专业共3836个(见附件3)。请各校严格按照本通知公布的备案结果,合理安排高职专科招生计划,已撤销和未同意备案的专业不得安排招生。2022年新设医学类和中医类国控专业当年招生规模原则上不超过50人。有关备案结果可在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查询(网址:http://zyyxzy.moe.edu.cn)。附件:1.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2022年新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专科)汇总表2.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2022年撤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专科)汇总表3.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2022年拟招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专科)汇总表四川省教育厅2022年2月28日
阅读全文2月2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2年职业教育重点工作介绍》。其中提到: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独立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支持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升级部分专科专业,试办职业本科教育。以部省合建方式,遴选建设10所左右高水平职业本科教育示范学校。具体内容如下: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中有进。落实好总书记“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指示和孙春兰副总理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重点抓三件事。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指导意见,明确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办学体制,引导学校在内涵上下功夫,提升办学质量。二是科学设置。完善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和专业设置办法,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独立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支持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升级部分专科专业,试办职业本科教育。三是打造示范标杆。以部省合建方式“小切口”“大支持”,遴选建设10所左右高水平职业本科教育示范学校,打造标杆、提振信心、改变形象、趟出路子。使“职教高考”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基础上,完善“职教高考”的顶层设计,更好地发挥“指挥棒”的作用。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加强考试制度和标准建设,确保考试严谨有序、安全规范、公平公正。二是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结构比例和组织方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三是扩大职业本科、职业专科学校通过“职教高考”招录学生比例,使“职教高考”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特别是职业本科学校招生的主渠道。推动建立省级统筹、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职教高考”制度,改善学生通过普通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中考分流压力和“教育焦虑”得到有效缓解,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培养模式基本形成。打造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工作闭环。内涵建设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路径,今年重点抓四件事:一是加强标准建设,发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配套的专业简介、教学标准、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和岗位实习标准,指导学校创新德技并修育人机制,落实好立德树人任务。二是优化专业布局,指导各地制订本区域“十四五”期间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方案,扩大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家政、养老、托育等民生紧缺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规模。三是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建立常态化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完善政府督导评估制度,在评估指标上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在评估结论上强化职业教育社会贡献。四是深入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指导各地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开展实习专项治理,提高实习管理信息化水平,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
阅读全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高等学校,有关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根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教高厅〔2020〕1号),教育部将继续实施2022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现面向企业征集项目,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重点支持领域 为鼓励企业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本年度项目将聚焦“四新”领域建设,设立重点支持领域(详见附件)。针对在重点支持领域设置项目的企业,将在项目指南遴选时优先支持。 二、设立企业专项 为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的深度合作,推动项目合作向着范围更广、目标更高、成果更集中的方向发展,打造项目合作“示范区”和“创新港”,集中优势力量产出高质量项目成果,更好服务于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2022年起项目将设立 企业专项。参与专项的企业,除满足参与项目的基本条件外,另须满足以下条件: 1.企业在所属行业领域居于领军地位。 2.企业近两年无不良项目记录。 3.项目年度经费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 4.设置的研究项目应着力解决相应领域制约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突出教学资源、合作模式、组织形式、育人成效、成果转化的改革与创新。 企业专项项目不限于已有的项目类型,可适当放宽合作内容。 三、其他事项 企业参与条件和项目类型参照《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教高厅〔2020〕1号)执行,工作流程参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2021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函》(教高司函〔2021〕5号)执行。 四、联系方式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平台:http://cxhz.hep.com.cn。 联系电话:010-58581524,010-58581197;邮箱:cxhz@moe.edu.cn。 附件: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点击查看附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2月23日
阅读全文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2届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各普通高等学校:2022届全省高校毕业生27.3万人,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严峻,就业任务艰巨。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稳就业”“保就业”重大决策部署,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大局稳定,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聚焦市场渠道促就业1.围绕省内重大产业引导就业。各地各高校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重大机遇,深刻领会我省“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主动融入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聚焦省内十大工业产业、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等重大项目,加强与有关工业园区、行业企业对接,大力开辟就业市场,千方百计拓展岗位信息来源,引导毕业生到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重点领域就业创业,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2.助力“筑人才·强省会”行动。各地各高校要配合支持贵阳贵安深入开展2021-2022年“筑人才·强省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加强供需对接,深挖岗位资源,围绕产业链构筑人才链,重点以在筑央企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健康医药、生态特色食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培育发展需要为导向,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供求信息对接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开拓毕业生就业岗位,强化工作举措,用好用活政策,吸引更多省内高校毕业生到贵阳贵安就业创业,推动人才“强省会”。3.强化校园招聘市场建设。各高校要进一步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校园招聘市场建设,完善就业资源开发机制,充分发挥专职就业工作队伍和党政干部、专业教师、校友等各方面积极性,深度挖掘就业资源,广泛举办重点行业、中小企业供需对接会,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举办各类校园招聘活动,每年3-6月和9-12月为全省高校校园招聘服务季,期间各高校每周至少举办1场中小型专场招聘会,每月至少举办1场大型综合招聘会。健全高校领导联系走访用人单位制度,主要领导要带头开展走访,切实推介更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4.推进网络招聘市场建设。各高校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就业服务,充分利用部、省、校三级就业网络体系,积极组织就业工作人员和求职毕业生注册使用教育部“24365智慧就业平台”,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各类网络招聘活动,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招聘成功率。建设维护好本校用人单位需求库、毕业生求职意愿库等,加大专业对口优质岗位信息征集力度,向社会公布院校专业学科设置、毕业生规模结构等信息,提高毕业生供求信息匹配度。深入挖掘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中的就业机会,引导毕业生到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创业,鼓励中小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5.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各地各高校要加大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客空间等要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场地优惠和专业孵化服务,指导创业团队争取各类创业优惠政策,促进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发展。持续办好我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切实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建立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发布、解读、项目对接等服务,组织双创导师深入校园进行政策解读、经验分享和实践指导,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到城乡基层创业就业。二、聚焦政策项目促就业6.鼓励支持基层就业创业。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系对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扩大基层就业项目,协调公务员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安排,办好2022年国有企业“国聘行动”,为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创造条件。2022年全省“特岗计划”拟招聘6000人,“三支一扶”拟招聘800人,“西部计划”拟招聘5500人。各地各高校要强化宣传,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基层项目招录工作,落实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毕业生到我省基层和乡村振兴一线就业创业。7.认真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各地各高校要落实“两征两退”改革要求,配合兵役机关制定本地本校征兵工作方案,做好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参军入伍工作。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落实退役普通高职(专科)士兵免试参加普通专升本招生、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等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细化方案和实施办法。密切军地协同,加强征兵工作站建设,办好征兵宣传教育进校园等活动,畅通入伍绿色通道,进一步推进以毕业生为重点的精准征集,2022年征集4800名毕业生应征入伍。8.推动升学与就业有序衔接。2022年全省硕士研究生拟招录12000人,普通专升本拟招录13000人,第二学士学位拟招录800人。统筹安排好各类升学考试招生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招录工作5月底前完成,普通专升本和第二学士学位招录工作6月底前完成。各高校要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加强第二学士学位招生工作,教务、招生等部门要加强工作协同,扎实开展招生宣传、考试录取等工作,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进行统筹部署。9.扩大科研助理和订单班招聘。各本科高校要更大力度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对院(系)及科研团队招聘科研助理要给予经费及政策等支持,确保2022年全省本科高校科研助理招聘不低于2000人。各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深度融合,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挖掘更多就业机会,确保2022年全省高职院校完成15000人订单班就业目标。三、聚焦职业指导促就业10.建立健全就业育人体系。各地各高校要把就业教育、就业引导全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体现“三全育人”实效。围绕调整就业预期、科学规划成长等内容广泛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教育部“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等活动,发挥教育系统育人联动作用,聚焦典型宣传,通过榜样示范引领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融入贵州高质量发展建设新征程,主动投身国家和省内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创业。11.全面加强职业指导教育。各地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构建“必修+选修”的就业指导课程,对低年级学生着力进行职业生涯启蒙,对高年级学生着力提升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把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为导向,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为载体,聘请企业家、专家学者担任就业创业导师,打造一批就业指导“名师金课”,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和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就业权益保护,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理性的就业心态。12.打造就业实习实践平台。各地各高校要将实习实践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各高校和用人单位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订单式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实践平台建设、人力资源提升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以实施就业育人项目为抓手,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培养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鼓励企业增加和储备用工计划,开发更多实习实践岗位,推动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践实现就业。配合落实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补贴性培训对象扩大至普通本科高校、中高职院校的政策,积极组织毕业年度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13.持续做好重点群体帮扶。各地各高校要对低收入家庭、少数民族、残疾等重点群体毕业生,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建立工作台账,通过开展个性化辅导、组织专场招聘、优先推荐岗位、发放求职补贴等方式开展精准帮扶,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尽早实现就业。我省10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要精心组织“宏志助航计划”培训项目,确保圆满完成2022年教育部下达的9000人培训任务。各高校要积极配合实施“宏志助航计划”培训,有针对性的组织毕业生参加线上线下就业能力培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四、聚焦改革评价促就业14.深化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改革。各高校要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对就业率过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要及时调整,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契合度。就业质量年报要准确客观反映本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与招生和人才培养的反馈联动情况,相关指标内容要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保持一致,经学校校长办公会或党委会审议通过后,按信息公开有关要求每年12月31日前向社会发布。15.完善就业统计监管机制。各高校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与核查工作的通知》(教学厅函〔2021〕19号)要求,明确分类界定标准和审核依据,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实行月报制度,3-8月实行周报制度,建立就业工作人员采集信息、院系审核、校级复核的管理机制,对毕业生就业统计作假者实行“一票否决”。省教育厅将组织就业数据专项核查,对发现问题的高校,启动问责程序,追究相关责任,并在全省通报。16.推进就业工作综合评价。深入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重点任务责任清单》《贵州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负面清单》文件精神,持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高校促进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范畴,改革就业评价机制,建立分层分类就业评价指标体系,将毕业生到基层、乡村振兴一线和重大产业等领域就业情况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五、聚焦组织领导促就业17.提高政治站位。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各地各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提高政治站位,把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超前研判,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切实抓紧抓实抓好。18.压实工作责任。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亲自抓就业,建立党委负总责,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分工负责、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人人有责的全员就业工作机制。建立就业考核机制,层层建立责任制度,明确任务分工,做到任务到领导、到部门、到院系、到专业,责任到个人,构建毕业生就业工作共同体,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19.抓好队伍建设。各高校要认真落实高校就业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要求,明确相关标准和指标,按照1:500比例配齐配强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鼓励在院系专门设立就业辅导员。加强就业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交流,符合条件的就业指导人员要优先参加相关职称评审,畅通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发展渠道。20.加强督查检查。省教育厅将建立督查、通报、约谈、问责机制,把毕业生就业纳入重大教育决策、学科专业评估、高校领导班子及学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等重要内容。各高校要同步加强对二级院系的督查检查力度,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就业工作,有效防范各项风险,确保就业安全。要认真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精心组织活动,深入开展典型宣传,做好工作总结,有关进展情况及时报省教育厅。省教育厅2022年2月24日
阅读全文2月28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2022年春季开学典礼。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怀进鹏出席并讲话。怀进鹏:使教育成为更好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怀进鹏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教育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机遇和挑战,在变革创新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国家竞争力储能、赋能、提能,使教育成为更好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怀进鹏:着力把思想变思路,把思路变方法怀进鹏强调,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真正学懂弄通做实,着力把思想变思路,把思路变方法。一要聚焦增强历史自信,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二要聚焦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原始创新能力。树立和落实“大人才观”,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卓越工程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视引进青年科技人才,加快有组织科研,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三要聚焦促进共同富裕,以教育保障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坚决推动“双减”落地,推动学校真正扛起育人使命,充分发挥评价改革的指挥棒作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四要聚焦数字中国,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按照“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原则,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切实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要聚焦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建设一支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夯实基础,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怀进鹏:教育工作者要把研究解决教育问题作为学习的着眼点、落脚点怀进鹏指出,高素质的教育干部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始终从政治上看教育、干工作。要切实夯实业务根底,善于从创新上抓落实、强管理。要切实增强斗争精神,敢于从底线上提要求、压责任。教育工作者要把研究解决教育问题作为学习的着眼点、落脚点,努力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来自第67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第65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5期地市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负责人培训班、2022年高校高层次人才研修班等共482名学员参加开学典礼。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