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高等职业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各省属技工院校: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2021年河南省职业院校省级名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育对象遴选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21〕319号)要求,经学校推荐,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选出362名省级名师、1063名省级骨干教师培育对象,现将遴选结果予以公示(见附件)。 自公示之日起5日内,对结果持有异议的,请单位以书面形式反馈,并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写明联系人、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 地 址:郑州市郑东新区正光路11号D822房间 电 话:0371-69691788 邮 箱:zcjc@haedu.gov.cn 附件 1.2021年河南省职业院校省级名师培育对象遴选结果2.2021年河南省职业院校省级骨干教师培育对象遴选结果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2年3月17日
阅读全文3月16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举行会商会议,研讨深化科学教育有关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侯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介绍教育部推进科学教育的情况及与中科院合作的考虑,中科院副院长李树深、高鸿钧介绍在合作推进科学教育方面的情况及有关建议。怀进鹏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对普及科学知识、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走好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提出明确要求。当前,世界各国都在主动调整和创新科学教育的内涵与方法、政策与实践。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转型与技术升级的需求,下大力气加强和改进科学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增强实践能力,对加快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引领科技创新、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分重要。教育部将会同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统筹相关资源,深化战略合作,切实提升科学教育效果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水平,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做出更大贡献。怀进鹏强调,要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共同推动科学教育深度融入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大中小学课程设计,根据各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改进教育教学。要合作推动教材建设,鼓励和支持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学术专业造诣精深、实践经验丰富的院士和一流科学家投入教材编写,打造一批具有权威性、示范性的优质教材。要不断丰富科学教育模式,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作用,构建一批重点突出、体系完善、能力导向的基础学科核心课程、教材和实验,加大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力度,着力提升培养水平。要合作提升广大教师的科学教育能力,鼓励综合性大学培养中小学科学教师,部院联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培训,锲而不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将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定期交流,推进具体项目,以高水平合作加快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侯建国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教育工作。高水平科技人才与具有科技素养的高水平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要素,科学教育是提升公民科技素养的重要手段。进入新时代,在教育体系中加强科学教育,十分重要、十分紧迫。长期以来,中科院充分发挥高水平科技智库以及优秀科研人才汇聚、科研平台集聚优势,与教育部一起,以科技促教育、以教育强科技,开展了一些有益实践。侯建国强调,当前,中科院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努力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中科院将发挥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优势,与教育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配合教育部扎实推进科学教育各项工作;遴选和组织有水平、有意愿、有热情的院士和一流专家,在科学教育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修订、科普作品出版、科学教师培养、科学实践能力锻炼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方式,推动广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在教育部的指导与支持下,继续探索选拔培养基础科学拔尖人才,以科研实践大力培养为国奉献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作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相关司局负责人参加会商。
阅读全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按照教育部党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结合,重心下移、狠抓落实,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主题主线,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工作统领,以高等教育数字化为战略引擎,以培养卓越拔尖人才为核心目标,以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为战略重点,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关键举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久久为功,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质量、支撑引领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服务质量,加快完善以“四新”建设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范式,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贯穿“十四五”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全过程,切实发挥“质量工程”基础性、综合性、引领性、全局性作用,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研制《关于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的意见》。系统谋划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师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和要素的质量提升作为主要内涵,从学科专业等宏观层面,到教学组织等中观层面,再到课程、教材等微观层面,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深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组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制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组织开展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选树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引领带动全国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推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实践理论成果及最新科技发展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推动课程体系重构,加强课程系统性。研制经济学、法学、新闻学等专业(类)教学要点。启动第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推出一批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金课”。实施“中国金课行动”,建设“一流课程网”、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学案例。出台《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办法》,加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推动构建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启动“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研制《“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规划》,构建国家、省、校三级教材规划体系。召开教材规划推进会。开展反映“四新”建设成果,以及相关学科急需紧缺教材的新编立项工作。建设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推动优秀教材信息、教材出版信息、教材选用信息共享。二、实施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加强人才工作文件精神,主动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全面谋划紧缺人才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造就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会同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卫健委等13个中央部门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卓越工程师、法治人才、新闻传播人才、医生、农林人才、教师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由“单兵作战”转向“集体发力”,全面提升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质量。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精神,坚持全方位谋划、全周期支持、全要素改革、全链条衔接,突破常规、创新模式,建好288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紧缺人才培养。研制《关于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生物育种等领域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重型燃气轮机、病毒学、人工智能、国土空间规划等紧缺领域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研制发布《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设置指南》。加强儿科学、精神医学、麻醉学、公共卫生、临床诊断检验医学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研制发布《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设置指南》。支持高校布局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增设种业、农林智能装备、食品营养、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紧缺专业。深化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涉外法治、国际新闻传播等关键领域涉外人才培养,有力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三、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四新”从思想到战略、从战略到目标、从目标到举措,统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打造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教改、新质量、新体系、新文化。召开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一周年座谈会。组织有关高校围绕“三个一流”(一流大学群体、一流人才方阵、一流大学体系)、“四新”建设、走好卓越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进行交流研讨。深化新工科建设。突出“交叉融合再出新”,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等建设,深化工科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创新。加快推进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启动特色化高端医疗装备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中心建设,推进“工医”深度结合。深化新医科建设。锚定“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积极探索医科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发布《新医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建设指南》。培育建设一批优质医学院校、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印发《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规定》,深入推进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建设,夯实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深化新农科建设。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强知农爱农教育,深入推进高校耕读教育,发挥耕读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积极探索“农+X”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范式。多途径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综合性共享实践教学基地。创新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动一省一所农林高校与本省农(林)科院开展战略合作。深化新文科建设。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坚持价值引领、守正创新,深化高校文科专业教学改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科专业、文科与理工农医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持续推进中国政法实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四大讲堂”,强化与实务部门合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四、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质量多样化、学习终身化、培养个性化、治理现代化的需求,加快建设以数字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新形态。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体系。强化需求牵引、开环建设、闭环管理,推进课程、教材、实验、教研、教管、图书文献、教学资源库、教学质量监测、国际合作、管理决策等“十大板块”建设,以数字化助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继续加大慕课建设力度,开发建设一批多介质、数字化、智能化、快速迭代的新形态教材。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2.0”建设,强化“实验空间”平台应用。加快课程思政数字化资源库、临床医学案例库、战略型紧缺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库建设,创建统一的学生实验、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科学探索(线上书院)的门户。推出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深化虚拟教研室试点工作。加强学习过程数据分析,打造智慧学习社区。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推出高等教育数字化服务管理系统平台、高等教育在线课程服务与管理平台、图书文献保障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网、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构建部、省、校联动,人才培养要素涵盖、流程贯通的“教育脑”决策系统。推出一批教学数字化改革先进典型。提升数字化国际影响力。支持建好建强“爱课程”和“学堂在线”在线教学国际平台,打造全球在线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做强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召开2022年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发布《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报告》,探索数字化时代教育教学合作新形态与新范式。五、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学科专业体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交叉融合,持续推动学科专业适应性调整、前瞻性布局和结构性变革。推进落实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管理,完善学科专业目录,修订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调整5%左右专业布点。支持高校设置急需紧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指导各地各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推出第三批一流专业建设点。推荐遴选第三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完成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完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结构、区域布局。启动实施专业三级认证。研制专业认证工作方案,完善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认证标准,试点开展三级专业认证工作,以认证促进专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培养学生“敢闯会创”的精神和素养为核心,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带动引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变革创新。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围绕“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的目标,优化组织形式,改革比赛赛制,推进产教融合,提升国际影响力,让“敢闯会创”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标准新质量,把大赛打造成“百国千校千万人”国际最大的双创交流大平台,擦亮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品牌。办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围绕总书记给“红旅”学生回信五周年,举办“红旅”活动全国启动仪式,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乡村振兴,深化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将“红旅”活动办成最有标志性的中国金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行动。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实施“国创计划”,办好第十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和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活动。七、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力支撑中西部经济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人才振兴,有力保障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召开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推进会。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精神,推动各地各部门各高校相关政策落实落地,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区域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优化调整。以西安、兰州、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西三角”。探索推进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创新综合平台建设,共建共享优质教学、科研、人才资源,辐射引领区域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加强东中西部高校协作。加大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力度,精准实施对口支援。选树一批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典型。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汇聚优质资源,推动西部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和整体办学实力提升。深入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加强中西部基层卫生健康人才供给。八、推进直属高校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直属高校高等教育国家队、主力军作用,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召开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三十一次全体会议。结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改有关要求,组织召开第三十一次咨询会。加强咨询委员会日常建设,组织执行主席开展分区域专题调研,拓宽咨询委员建言咨政渠道,编印《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通讯》。指导直属高校不断提升规划执行能力。统筹开展直属高校“十四五”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工作,推动直属高校细化落实时间表、路线图,积极推动年度目标任务落实落地。编好《直属高校教育教学数据分析报告和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进一步规范直属高校校庆活动管理。高质量推进高校共建工作。研制《关于深入推进高校共建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与国家部委、行业企业协同,推进共建直属高校。全面启动省部共建2.0,强化任务牵引、实质支持、动态调整,推动省部共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开展部省重点共建“双一流”高校工作,推动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方向强特色、创一流。九、完善部省校协同联动工作机制部省司处共同发力、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组织开展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突出立德树人、强化改革创新、注重教学为先、坚持公平公正,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评选出一批“新”“真”“实”的优秀教学成果,引导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召开2022年高教处长会。面向高教战线全面部署年度工作,指导各地各高校深化人才培养范式变革,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启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换届工作。全面总结2018—2022年教指委工作经验,坚持教指委作为高等教育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的定位,做好换届工作。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和创新能力。办好高校教务处长培训班,全面提升高校教务处长履职能力。指导办好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十、推动党建与业务两融合两促进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巩固巡视整改成效,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理论学习,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坚持把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作为支委会和司务会联席会议的“第一议题”,推动司领导班子导学述学引领学、党员干部研学深学集体学、年轻干部诵学自学创新学。组织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工作,不断增强用党的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武装头脑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全司干部的政治能力、谋划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提高司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会的质量。积极与高校开展联学联动,带动战线学深悟透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积极做好联系点的意识形态调研指导工作。大力践行“一线规则”,在制定重大政策前,广泛征求群众和基层意见建议。深入地方和高校、深入课堂一线、深入教师学生当中,开展调查研究,真正把问题搞透彻,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强化纪律教育和日常监督,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抓好廉政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专项检查整改,构建权责明晰、流程规范、制度管用的廉政风险防范体系。巩固巡视整改成果,扎实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继续落实“一校一策”要求,通过建立持续整改阶段工作台账,继续执行问题销号制度,按照“机制不停、人员不散、责任不变”原则,健全部内司局协同机制,建立信息报送和工作简报制度,开展入校调研督导,持续抓好中管高校巡视整改指导督促工作。发挥高教优势,推动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做好对凤山县、都安县、纳雍县的帮扶工作。以新农科建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为载体,把乡村振兴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以党小组为单位组建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青年队。利用信息化技术,组织高校通过开办培训班、专家技术指导、发展规划咨询等,为乡村振兴凝聚合力。
阅读全文有媒体3月15日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未来五年,河南将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以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据官方统计数据,河南省现有有教育人口2888万,是教育人口全国第一的大省。近年来,契合社会发展需要,河南职业教育持续提质培优。“十三五”期间,河南出台《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河南省成为省部共建、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7个省份之一。其中,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国家重点打造的10所世界一流高职院校行列,9所高职院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郑州市成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河南也持续推进中职学校布局持续优化,从875所整合至414所,校均规模由1502人提高至3472人。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宋争辉表示,“十四五”期间,河南将紧紧抓住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机遇,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推动职业院校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助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具体来看,到2025年,河南中职规模达到210万人,高职规模达到164万人。值得关注的是,河南将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主、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考试招生标准和办法,逐步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职教高考”制度。到2025年,河南职业本科教育规模达到16万人。职业院校里“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60%;现代学徒培养制比例超过10%。为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十四五”期间河南将把职业学校纳入重点职业培训机构目录清单,引导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一批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优质职业学校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普遍实行“1+X”证书制度,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金量”。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垠亭表示,到2025年,由职业院校、行业组织牵头,吸纳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组建20个省级骨干职教集团。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使每个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拥有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阅读全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十四五”职业教育省级规划教材的通知鲁教职函〔2022〕13号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职业院校,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和全国教材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遴选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1〕25号)有关部署,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遴选工作的通知》(鲁教职函〔2021〕55号)“经我省遴选后,推荐参加国家‘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遴选的教材,自动纳入省级规划教材”的要求,经有关单位申报、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共有315种教材入选第一批“十四五”职业教育省级规划教材,现予以公布,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严格教材选用机制。各地要加快建立健全优质教材选用制度,全面管理好本地职业院校教材选用工作。职业院校须建立校级教材选用委员会,规范教材选用程序与要求,优先选用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落实好教材选用备案制度。二、健全教材更新和调整机制。规划教材要严格落实每三年修订一次、每年动态更新内容的要求。建立完善规划教材退出机制,对连续三年不更新、编者被发现存在师德师风问题、出现重大负面影响事件、教材推广发行行为不规范等情形的,退出规划教材目录,并按有关规定严肃追责问责。三、全面落实教材建设主体责任。学校党委(党组织)对本校教材建设负有第一领导责任,要严格落实教材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做到“凡编必审”“凡用必审”“凡修必审”,审核不合格或不符合要求的教材不得使用。附件:第一批“十四五”职业教育省级规划教材目录.pdf山东省教育厅2022年3月15日
阅读全文2019年,教育部批准建立了全国首批15所本科职业大学,很多人曾预判这一举措将会吸引更多的考生选择职业院校。2021年的招生数据却显示,物联网、大数据、汽车工程、数字技术等一些普通本科院校里的热门专业,在职业本科院校里却出现了招不满的现象。前期采访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家长对职业教育持有教育质量不高、育人环境不好、出来工作不行等刻板印象。2022年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更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发展建言献策。职业教育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叫好又叫座?北京晚报《教育》周刊与您分享相关学者、专家有关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相关分析与建议。为何学生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教育部等部委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显示,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虽然如此,但是在升学考试前,多数家长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报考职业院校,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造成的。“第一,在很多家长看来,职业院校毕业生找到的工作都是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第二,由于职业教育现在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和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在深造方面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第三,由于部分职业院校的负面事件让很多家长对职业院校的校风学风持怀疑和质疑的态度。第四,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社会地位上不如其他普通院校毕业生。”“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尤其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许多岗位已经被机器人所替代,所以未来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应该更多的是人工和智能机器的合作。这种合作会为我们生产出完美的产品,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在这种生产或者服务过程当中,人主要起的作用更多的是智力作用、智慧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职业技术工人的工作环境也有所改观,已不是过去脏乱差的环境。”因此,刘林建议,要加强科学的宣传和引导,让全社会特别是家长都能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有一个正确且全面的认识。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赵志群看来,除了上述原因,职业教育之所以不受重视,也和用人单位长期重视和强调学历有关。“但是,随着我国从‘学历型社会’向‘技能型社会’转型,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的标准也要有所改变,而非片面地追求高学历轻视实践能力,毕竟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人。”家长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普职分流?现在很多家长反映,认为现在的职业教育分流的起点就是初中后太早了,初中后就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实际上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不希望这么早就把孩子固化在一个发展方向上。此外,普职五比五的分流比例也让很多家长产生了焦虑。对于家长的焦虑,刘林表示,普职分流的比例是根据各地方所处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合理地进行调整设计。“比如,北京还有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大体上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比例在七比三左右,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基本上是在六比四左右。因此,这个比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比例,只是一个总体性的要求。”刘林认为家长之所以对普职分流产生焦虑,其原因是对职业教育不太了解,停留在原来认识上,没有把职业教育看作是类型教育造成的。同时,刘林建议对目前按照中考成绩进行普职分流的做法进行调整。“考得好的同学就进入普高学习,考得不好的同学进入职高去学习。这种分流容易造成大家认为职业学校就是比普通高中差的感觉。我们要传递出职业教育的分流其实应更注重学生爱好和能力差异性,不是把分数当成普高和职高的划分标准,普职分流是分类而不是分层。另外在有条件的地区,普职分流更多应安排在高中后而不是初中后。”发展职业教育该从哪些方面入手?2019年,教育部批准建立了全国首批15所本科职业大学。2021年10月,两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出,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国家的系列举措都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打破职业教育只有“专科”的天花板。在刘林看来,做强、做优职业教育,要从创新教育体系入手。“首先要合理地设置职业教育分流的时间节点和分流的方式。其次,要完善我们的职业教育考试制度。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更多的是基于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因此不能简单的只用分数进行评价。再次,我们的职业教育还应该补齐层次,健全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也就是说我们要将职业教育上下都做好打通。真正让职业教育成为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同时,刘林还建议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企业在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接收高校学生实习实训的义务和责任,加大通过财税手段激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的力度。对此,赵志群认为,由于传统文化影响和用人单位片面强调高学历,我国学生和家长追求高学历的愿望非常强烈,职业教育出现了新的“升学导向”。主要表现在强调职业教育学历的提升,而相对忽视社会发展的人才结构性的需求。对于职业本科教育,赵志群表示,可以预见,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将极大地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但需注意的是,从根本上讲,我们需要的是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而不仅仅是更多数量的本科学校。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最大问题不是供给方学历层次低,而是供给方的结构性问题,即大量高校毕业生满足不了就业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要求。如果‘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果只是大规模提高了学历层次,而不是提高了人才素质和优化了人才结构,这样的教育改革意义并不大,最终也不会被社会所接受。”“我国职业教育目前遇到的很大困难是学校一头热,愿意和企业合作,但企业没有太高热情去参与,很多企业把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看作一种经济负担。”赵志群建议,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和公共机构应更多地参与职业教育,吸纳更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而不仅关注高学历和名校,从而更好地实现人尽其才。“为职业教育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上升空间,可以改变家长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只能去一般单位工作的刻板印象,在为企业实现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职业培训走俏与职业教育有关系?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大学生希望尽可能多地拿到一些资格证书。多年从事职业培训的赵先生透露,很多培训机构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以国家出台的新政为噱头进行的招生宣传。其提供的证书也多是培训证而非资格证。培训机构还会,让一些协会成为发证单位,增加证书的“权威性”。有些机构甚至帮助消费者伪造学历,顺利通过报名认证。另据了解,有些培训机构的课程都是由该机构自行制定,因此消费者刷题即可通过考试,“含金量”并不高。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曾多次发出消费提醒。在2020年第三季度发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就提出,“部分培训机构为售卖课程,刻意隐瞒部分职业资格证考试报名条件限制,诱导消费者缴费,甚至消费者提出质疑后,承诺可以帮其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在《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也提出,“参与职业资格类培训,要事先了解报考条件,防止培训机构弄虚作假。”对此,赵志群认为,目前职业培训市场不规范,一些机构通过制造噱头招生,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利益。同时,相关技能等级标准的设置和管理不规范,也让机构钻了空子。因此,他建议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严把标准的质量关。北京市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吴晋慧律师建议消费者在与培训机构签订合同前,要核实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资质,不要轻信“包过”等承诺,交费时还应避免一次性预付大额学费。“此外,消费者应拒绝机构提出的转账到个人账户的要求。合同履行过程中,教育机构工作人员若与消费者沟通关于变更合同内容或其他涉及消费者权益的事项时,消费者应核实对方身份,尽量保存聊天记录或通话录音等证据材料,并尽可能保留相关的票据、签到表等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便于发生纠纷时进行维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