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贯彻落实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工作进展成效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3月17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三年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工作进展成效。徐青森司长介绍了3年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总体情况,一起来看——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主要进展和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教育部党组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精神,扎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队伍快速发展壮大,教学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广大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大大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高度认同,“四个自信”显著增强,思政课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充分彰显了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一是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形成合力办好思政课的工作格局。教育部党组多次专门研究思政课工作,持续加强与中宣部、中组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沟通,凝聚工作合力,印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等系列文件,推动形成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政策体系。地方各级党委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把办好思政课摆上重要议程,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普遍建立省级领导听讲调研思政课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思政课编制岗位、教师津贴、培训经费、项目研究等突出问题。教育部修订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本)》,进一步压实高校党委领导责任,建立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建设机制并稳定运行。党委书记、校长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制度性安排。思政课建设成为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重要评估标准。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2012年的100余家发展到2021年的1440余家,中宣部、教育部重点建设37家全国重点马院,教育部支持建设200余个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016年至2021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9个增至10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9个增至279个,学位点数量位居各学科前列。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不同学段思政课的统筹指导。各地组织高校与中小学结对共建,定期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教学交流等活动。广大媒体积极参与,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开设专栏,报道达700余次,“思政课”成为媒体热词。二是聚焦铸魂育人,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建强思政课主渠道,不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思政课课程群不断健全完善。指导全国重点马院和北京、天津、上海、吉林等地单独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增设课程分教指委,研制实施专门教学大纲和教学建议。开展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联学联讲联研活动,遴选发布56堂思政“金课”,超62万人次参与。田间地头、工厂社区、红色地标等社会大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的不竭资源,各地各校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经验做法。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育人资源,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思政育人合力。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大主题,连续三年举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活动,近1000所高校师生参与,广大学生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三是坚持固本强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大力推动各地各校配齐建强教师队伍,广大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做“大先生”、教“大学问”、育“大英才”的生动局面。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7.4万人,比2018年增加5万多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专职思政课教师年轻化成为队伍发展新态势,49岁以下教师占77.7%,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加快构建全方位体系化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组织41个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学)基地、32个“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开展常态化培训研修,每年培训教师近6000人。一体化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2019年起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国家关键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本硕博在校生达6.2万人。各地陆续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繁荣计划”设立思政课研究专项,3年累计立项近1000项,支持经费近3亿元。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网络直播观看量超过34万次。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设立奖励基金,奖励表彰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四是注重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主动适应信息技术迭代升级,不断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加强优质教学资源供给。升级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成教指委专家值班答疑、听课记录、教师研修管理等7个子平台,累计访问量500万人次,实现月月有活动、周周有精彩。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建设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教师培训研修系统、大学生自主学习“青梨派”等为一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创设“周末理论大讲堂”,累计举办76期,收看量超过280万次。与中央网信办共同打造“云上大思政课”主题宣传活动。三年来,以“抗疫”“四史”“奥运会”为主题,开展多期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观看量超过1.5亿次。直播、短视频、H5等新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思政课堂,形成了网上“思政大课”新样态。各地各校陆续建设智慧思政平台,开设线上直播“云课堂”,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讲授“思政大课”。下一阶段工作的主要考虑面向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牵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全面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是抓理论武装,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启动编写专门教材,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教材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教材。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启动“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二是抓“大思政课”建设,强化实践育人。制定实施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推动高校严格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用好社会大课堂,围绕抗击疫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会同有关部门联合设立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网络云课堂,继续举办“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活动。三是抓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创新工作机制,建设覆盖每门思政课、服务一线教学的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和在线示范课程库等资源库,研制开发精品课件。发挥好新一届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切实加强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统筹指导。四是抓综合素质提升,建强教师队伍。推广实施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完善部省校三级培训体系,整合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教师培训研修基地等力量,分课程分专题开展教师培训。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加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推动高校健全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评价导向。一起来听游森副司长介绍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有关情况——近年来,教育部认真贯彻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指导各地大力推动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就加强党对中小学思政课的全面领导、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等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等文件,对严格落实思政课程方案要求、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评价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建立健全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政策体系,形成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发展的有效工作格局。二是全面加强工作部署。2019年,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座谈研讨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加强中小学思政课的工作举措。2020年,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将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工作部署和改革推动。2021年,开展了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有关情况的大调研,通过对各省全面情况书面调研,并深入12个省份进行了实地调研,召开了20多场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全面了解和研究分析各地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情况。同时,召开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视频推进会,指导各地聚焦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进行再部署、再推动、再落实。三是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组织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指导学校和思政课教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使用好国家统编教材,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门设立了思政课教学专委会和德育工作专委会,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专业指导。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单设思政课类别,遴选推广了39项国家级思政课教学成果奖,着力打造一批思政示范“金课”,加强示范引领。抓好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环节,不断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培计划中加强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培养“种子”教师。完善激励机制,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遴选中单列思政课教师名额,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评选活动中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倾斜。举办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工作交流研讨活动,开展全国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着力提高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把握教材、实施教学改革能力,带动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水平。四是深入开展思政活动。近年来,在中小学部署开展“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看电影连环画学党史”等主题教育活动,编写中小学生党史学习读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引导中小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会同中宣部、央视等部门制作播出“开学第一课”节目,充分用好建党一百周年庆祝活动、抗疫、奥运等“大思政课”,充分发挥国家思政电视公开课的带动效应,指导各地开展好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五是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教育部大力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遴选开发了一大批各类优质专题教育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在支持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充实丰富德育教育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指导各地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不断拓展思政课途径和载体,用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场馆、科技场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资源,以及各地特色教育资源,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强化实践体验和感悟,促进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下一步,教育部将研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有效机制,持续加强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在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在提高思政课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推动中小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一起来听张文斌副司长介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关情况——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总书记还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2020年4月,教育部会同中组部、中宣部等其他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从构建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评估督导七个体系入手,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近年来,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抓试点先行,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为先行先试、形成示范,引领带动各地各高校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我们开展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分两批委托8个省份、25所高校、92个院系共125家试点单位,实现办学层次全覆盖、区域全覆盖、高校类型全覆盖布局。各试点单位结合地域实际、发挥各自优势,盘活育人资源、汇集育人要素,从完善体系、扩展渠道、创新载体等方面推动全员参与、全时贯穿、全域协同,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涌现出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2021年年底,以全国高校思政会召开5周年为契机,我们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系统梳理试点经验做法,全域媒体宣传展示推广。第二,抓机制构建,聚焦重点任务精准施策。《意见》印发后,我们要求各地各高校围绕七个体系以3年为周期制定推进工作台账。前两年总体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将进行总结性督查。在推进落实过程中,我们聚焦队伍配备和资源保障两个重点任务,建立专门机制针对性推进。一方面,针对队伍建设构建重点督促机制。近3年来,我们多次对辅导员队伍配备未达标的省份和部属高校进行“一对一”专项督办。截至目前,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达24.08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约5.2万人,师生比实现从1:205到1:171配置,31个省(区、市)辅导员配备实现整体达标。另一方面,为服务新需求构建示范带动机制。网络空间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要求我们贴近学生需求,不断扩展渠道资源,强化优质内容供给。为激发学生主体作用,连续举办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高校师生创作生产数百万件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为提供坚强阵地保障,重点建设了200个优质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品。截至目前,200个公众号拥有粉丝共6119万人,阅读量超8.6亿次。第三,抓平台搭建,推动优质资源互动共享。我们通过优化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积极推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一是联动全社会构建“育人共同体”。开展“国企领导上讲台”“国企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等工作,推进党政军企育人资源与高校互动共享。每年有300多位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400多位“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进校园,3年共有300多位“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担任校外辅导员。二是融通各领域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每年组织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各地各校组织10万支团队、100万名师生深入乡村、社区、企业、部队,通过岗位实习、结对交流、军事训练、就业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增长才干。三是深化“一站式”推动校内资源协同发力。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坚持党委领导、学工牵头、教师协同、学生参与、支部引领、社团助力、辅导员入驻原则,整合校内育人资源。这两年分两批确定了115所试点高校,今年要实现1000所,着力打造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下一步,为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引向深入,构建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新格局,我们将以谋划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为抓手,坚持以建设重大平台为牵引,以完善落实机制为基础,以强化领导统筹为保障,切实把倡导性的理念落实为操作性的机制办法,把育人工作各项政策和举措落地落细到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为培养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保障。高校如何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金课?来看人大马院王易书记的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加强思政金课建设的领导管理、统筹规划和制度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压紧压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制定落实“3.18”讲话精神的实施方案,专门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政治巡察、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中。二是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科学构建思政金课体系。新设中共党史一百年、社会主义发展五百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等思政选修课。三是积极推动“一体两翼”模式不断转型升级,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围绕“八个相统一”的核心要求,学校积极推动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与“研究型+互动型”教学两翼的“一体两翼”模式不断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作用,坚持用学术讲政治,建立“手拉手”备课机制,重视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作用。四是秉承“共有共建共享”理念,助力全国高校思政“金课”建设。2017年,教育部社科司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打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目前平台已覆盖2700多所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为全国思政课教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服务。
阅读全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17日召开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快速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我国防控疫情的坚实实力和强大能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总书记强调,坚持就是胜利。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进一步动员起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要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会议指出,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要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从严从实开展防控工作,加强对疫情重点地区的防控指导,快速控制局部聚集性疫情。会议强调,要保持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平稳有序,做好生活必需品生产供应,保障好群众就医需求。要加快疾控体系改革,扩大重点人群监测覆盖面,完善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全面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要压实口岸地区防控责任,充实口岸防控力量,健全常态化防控机制,补齐短板弱项,筑牢外防输入防线。要加强学校等重点场所常态化防控,压实主体责任,做实做细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防疫工作的重要性,掌握防疫知识,自觉遵守防疫要求,加强自我防护,配合党和政府做好工作。要加强疫苗接种科普宣传,推进加强免疫接种,进一步提高接种率,筑牢群防群控防线。要统筹做好信息发布和宣传引导,及时向社会通报疫情态势和防控工作进展,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提高防疫本领。要加强组织领导,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疫情较为严重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防疫工作放在第一位,尽锐出战,决战决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发挥作用,深入防控一线,深入群众,积极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要强化督查问责,对失职失责导致疫情失控的要立即依纪依规查处,严肃问责。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阅读全文3月17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三年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工作进展成效。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提到,下一步将考虑支持建设一批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化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布局,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还将向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徐青森介绍,截至目前,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2012年的100余家发展到2021年的1440余家,中宣部、教育部重点建设37家全国重点马院,教育部支持建设200余个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016年至2021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9个增至10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9个增至279个,学位点数量位居各学科前列。徐青森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水平,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内涵式发展。主要有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强化整体推进。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推动形成各类马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体推进的局面。还要充分发挥好重点马院的引领作用,加大结对帮扶的力度,通过集体备课、开展科研联合攻关、选派教师交流等多种方式,来辐射带动全国马院建设质量的整体提升。二是要继续加强学科建设。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规范和完善二级学科设置,加强学位点的建设,把好质量关。支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群,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协同发展。三是要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我们将会同中宣部,继续通过设立比如重大委托项目等措施,来支持重点马院的高质量发展。另外,下一步还要考虑支持建设一批特色马院,优化全国重点马院的布局,特别是在未来的马院建设里面,还要特别注重向中西部地区的适当倾斜。四是注重人才培养。要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和在职攻读博士两个专项计划,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工作。五是要不断提升治理水平。推动高校选优配强马院的领导班子,深入实施好马院院长(书记)的培养工程,开展专题培训,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
阅读全文“引导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破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职业教育需要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这需要全面、系统的政策支持。”——孟丽红引导社会重视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养老式医院……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孟丽红带来了5份提案,涉及心理健康、电动车安全治理、职业教育、养老服务等多个话题。关注职业教育 培育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孟丽红表示,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为此,她带来了《关于全面、系统推进职业学校教育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案》。“引导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破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职业教育需要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这需要全面、系统的政策支持。”孟丽红表示,这些支持包括职业学校要配备优秀师资,提升教师待遇留住优秀人才;加大财政投入,同时规范职业学校管理,加强学风、校风建设,打造高质量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及评价,从而吸引生源、为国家培养实用型人才。“政策需要层层落实。而我国区域辽阔,各省经济情况、特点均有不同。”她建议以省级为单位,结合本省经济特点,制定本省职业学校发展实施细则,打造本区域职业教育特色品牌。从省级再下沉到基层,打造各省特色职业教育品牌,由点带面,逐步推广。此外,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加强企业、行业协会等民间力量深度合作,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孟丽红特别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先行先试,结合湾区优势,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例如以大湾区内地城市和香港、澳门的知名职业院校、企业为依托,打造职业教育学校大湾区大型联合体。引导居民在指定安全区域充电电动自行车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尤其是电动车在进入电梯、入户充电或在住宅公共通道充电时,可能会发生爆炸,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如何消除这一安全隐患,成了大家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对此,孟丽红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对大型居住小区电动自行车驾驶、使用安全管理,“现阶段大型住宅小区内交通执法有盲区,而物业公司无执法权,建议交警部门进入大型小区执法。”二是通过立法严格规定。建议明文规定住宅小区加强严格管理,小区电梯禁止电动车进入;禁止在消防通道等公共区域充电,降低充电桩收费标准,简化充电程序,尽量将其中的部分电桩改为投币式或刷卡式,方便易行,引导居民在指定安全区域充电。此外,孟丽红还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巡查力度,坚决杜绝不合格电池产品流向市场,同时,对销售店、维修店进行严格监管,杜绝回收翻新旧电池。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养老式医院养老产业发展是孟丽红重点关注的话题,她带来了《关于大力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提案》。“养老产业潜力大、前景广,对促进我国养老体系完善、推动经济增长都有着重要作用。但其投资大、周期长,现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亟需政府给予引导扶持。”孟丽红首先建议,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式医院,促进养老服务内容的多元化。具体来说,针对老年人患病率高、病程漫长、医疗服务依赖性大的特点,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式医院。鉴于开办养老式医院初始投资大,应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促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也可给予适当的租金补贴、经营补贴。其次,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后备人才培养。建议称,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强化对服务人才的专业化、多元化培养;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促进养老机构与高等(高职)院校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固定输送多层次的专业人才。此外,大力推动养老用品的适老化、标准化。加大养老日常生活用品、医疗康复器材等传统产品供给及建筑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对养老服务产业的各类养老服务产品进行统一标准,使产业发展标准化、专业化。
阅读全文今年1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对2016年印发实施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进行修订,以1个“严禁”、27个“不得”,给实习管理划定了“红线”。新规在概念上将“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统一为“岗位实习”,明确严禁以营利为目的违规组织实习,完善了责任监管链条,进一步优化了跨省实习、实习保险等机制安排。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现有各类职业学校1.13万所,在校生3088万人,每年毕业生近千万。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的质量仍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近3000万人,而家政、养老等领域需求缺口更是高达4000万人。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固有观念仍未有效转变,家长和学生“用脚投票”,一些职业学校面临“招生难”,出现“花钱招生”等违规行为。打铁还需自身硬。职业学校要努力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毕业生找到好工作,获得体面的收入。而岗位实习,正是职校学生进入社会、正式工作前的关键环节。可以说,此次八部门对实习管理进行修订,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坦率地讲,近几年,职业学校实习乱象时有发生。一些学校当起了劳务中介,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兜售”给企业,赚取“人头费”,给学生安排的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甚至以“不实习没有学分、不发毕业证”强制实习;一些企业利欲熏心,让学生加班、上夜班,克扣学生应得报酬,甚至还“反向”收费。此次新规一大亮点在于重申育人导向。实习本质上依然是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作为教育的一大类型,职业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实现高质量就业为落脚点。校企双方不应当想着如何从学生身上赚钱,而应当在如何更好地协同育人、保障学生权益、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上做文章。确保新规顺利实施,需要各部门加强协同配合。例如,针对实习“校热企冷”的现象,工信部门要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以及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积极参与;财政部门要统筹考虑学生实习的安全保障支出,合理确定生均拨款标准;人社部门要加强对技工学校的管理,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等。此次八部门还发布了岗位实习三方协议的示范文本,学生和家长也要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记牢“无协议不实习”,遇到违规实习的情况,要及时通过实习监督咨询电话、互联网等途径反映。
阅读全文日前,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表示将支持一批国家优质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同时鼓励高水平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职业本科教育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了适应我国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基本国情,结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趋势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体系。跟普通本科教育更加注重学术素养和能力培养不同,职业本科教育更加注重职业技术和能力的培养。两者只是定位不同,并无高低之分和含金量的差别。高质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满足中职学生进一步升学深造的需求,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必然要求,也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和就业的需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大举措,先后出台了重要政策文件,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大力推行的一种教育体系。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教育部出台的《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和《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明确了职业本科教育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教育部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指出“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从类型和层次两个角度明确了职业本科教育的培养定位。2021年3月,教育部又发布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高职本科专业247个。职业本科教育无论在专业数量还是招生规模上,都处在快速增长过程中,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要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这样的培养规模要求一批高校必须不断发力,做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习实践培养等工作。国家将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独立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支持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升级部分专科专业,试办职业本科教育;鼓励高水平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同时,还将遴选建设10所左右高水平职业本科教育示范学校。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要坚持服务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职业本科学校和相关学科专业在发展职业本科专业过程中,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工程、轻纺制造等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加快培养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的培养单位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广泛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应当鼓励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和内容,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支持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学校要积极推进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产学研用等功能为一体的产教融合体。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还要做好质量保障。职业本科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要引导学校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迅速构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完善政府督导评估制度,在评估指标上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在评估结论上强化职业教育社会贡献。要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逐步打造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工作闭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