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教育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而一直关心职业教育发展的韩鲁佳委员和赵继委员联合呼吁:聚焦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国家工匠之师培养基地——
委员建言观点如下: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家职教教师教育体系,加快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工匠之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服务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战略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着力点。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培养面临如下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教师缺口较大。2020年,职业院校专任教师120.51万人(不含技工学校),中职专任教师64.91万人,高职专任教师55.6万人。据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2020年-2021年对全国1283所高职院校开展的调研评估,全国高职院校生师比中位数为21.5:1,有519所超过了23:1的限制招生底线(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高职院校生师比合格的最低标准是不超过18:1,限制招生的底线是23:1)。对中职学校的评估显示,23.1%的学校生师比不达标(按照中职学校的设置标准,生师比要达到1:20)。 职业教育教师补充困难。职业教育教师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包含普通师范院校在内的高校毕业生。这部分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但是实践教学能力偏弱。二是企业兼职人员。这部分教师实践能力较强,但是在教育教学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同时,主要受限于职业院校教师待遇较低,对企业人员缺乏吸引力,院校聘请企业人员困难。根据前述评估报告,高职院校中,112所院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不足10人,103所院校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的课酬不足5万元。三是职业技术师范培养。通过此种途径培养的教师,既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又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也最受职业院校欢迎。但是主要问题是,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院校少,全国仅有12所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每年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类毕业生不到2万人,无法满足职业学校用人需求。另一方面,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三性融合”,对人才培养有更高要求,在实习实训条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投入需求都更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院校参与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的积极性。 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层次不高。以中职为例,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64.87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5.48万人,占8.45%;本科学历专任教师54.75万人,占84.4%;专科学历专任教师4.44万人,占6.85%。高职学校中,本科学历专任教师占47.7%。 职业学校教师提升学历难度较大。2000年国务院学位办印发了《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在部分全国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学校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每年招生量在1000人左右。从2011年开始招收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招生量在3000人左右,充分反映了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提高学历的巨大需求。该计划于2016年暂停至今。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既要有专业教学的能力还要有实践教学的能力,课程任务较重,参加研究生统一考试难度较大。为此建议—— 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统筹考虑设立国家工匠之师培养基地专项资金。聚焦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由中央财政投资10亿元设立“国家工匠之师培养基地” 专项资金,五年分期实施,重点支持在全国建设100个国家工匠之师培养基地。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相关院校改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专业实习实训实践条件,完善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的培养机制,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培养能力、培养规模、培养层次。专项资金主要建设一批一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一流职业技术师范专业。 重点在高水平一流大学和领军行业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工匠之师培养基地。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水平一流大学和领军行业企业遴选建设一批国家工匠之师培养基地,重点围绕先进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智慧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职业教育等薄弱紧缺领域,为职业学校培养高水平师资。在工匠之师培养基地增设相关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面向职业学校培养一批专业博士和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主要面向高职院校招生,专业硕士主要面向优质中职学校招生;招生方式结合职业学校教师情况和特点,实行申请考核制。 支持高水平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国家工匠之师培养基地。落实职教20条和教育部、发改委等四部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分区域支持高水平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高水平工科大学、综合大学,建设国家工匠之师培养基地,提升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能力,示范带动构建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产教融合的多元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