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通知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多措并举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工作要点》明确了工作目标:到2022年底,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系统推进工作格局基本建立。数字资源供给更加丰富,全民终身数字学习体系初步构建,劳动者数字工作能力加快提升,人民群众数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数字安全防护屏障更加坚固,数字社会法治道德水平持续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同时,《工作要点》提出了新增“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数量、电子商务培训、重点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数量等8项主要指标。《工作要点》部署了8个方面29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大优质数字资源供给。拓展数字资源获取渠道,做优做强数字教育培训资源,推动数字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数字公共服务公平普及。二是打造高品质数字生活。培育数字生活新应用新场景,提高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建设应用水平,深化数字应用适老化改造,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三是提升劳动者数字工作能力。培育数字领域高水平大国工匠,提高农民数字化“新农具”应用水平,发展壮大新兴职业群体人才队伍,增强妇女数字工作竞争力,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网、懂网、用网能力。四是促进全民终身数字学习。全方位提升学校数字教育教学水平,完善数字技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搭建一批数字学习服务平台,加快提升退役军人数字技能。五是提高数字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激发企业数字创新活力,完善数据驱动的科研创新模式,培育高水平数字人才。六是筑牢数字安全保护屏障。增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加强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七是加强数字社会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网络文明素养,强化全民数字道德伦理规范。八是加强组织领导和整体推进。加强统筹协调,举办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系列主题活动,开展理论研究和监测评估,组织工作试点和优秀案例征集,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阅读全文3月1日,教育部公示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数据显示,与2020年相比,2021年全国中职数量减少了2571所,招生人数少了138万人。而高职数量不降反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从2020年的21所上升至2021年的32所,高职(专科)增加了18所。职教界人士分析,一增一减的背后,正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体现,通过整改、关停并转一些弱小学校,调整优化布局,同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中职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锐减从教育部网站获悉,2021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招生488.99万人,在校生1311.81万人。共有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69.54万人;而2020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9865所,招生627.56万人,在校生1628.1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4.95万人。事实上,2021年全国中职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锐减,和国家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布局不无关系。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当中提到,全面核查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整合“空、小、散、弱”学校,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在今年2月23日教育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就提到,当前,中职教育存在办学定位不适配,办学规模大而不强,办学条件缺口大等问题。他透露,今年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实施“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品牌专业,示范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总体提升。数量减少的背后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整合。广州市海珠工艺美术职业学校校长蓝伟校认为,此次将中职学校整合,“沉下来的都是实打实能提供优质职教服务的”。就广州而言,2020年,广州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和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合并成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同年,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整合而成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中,不少中职为“求生存”倒逼自己提升内涵建设。记者了解到,位于海珠区的广州市穗华职业技术学校是所民办中职,在这一次“提质培优”的行动中,为了做好学校内涵建设,学校将从前2000多人的招生规模缩减了一半,与此同时,将学费调高至从前的数倍,如今无论从硬件建设还是师资层次,这所学校都和往日大不相同。高职数量的稳步提升与中职数量减少相对应的,是高职数量的稳步提升。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高职(专科)学校1486所。而在2020年,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按照教育部规划,将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施好“双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
阅读全文“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是长江教育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自2016年起每年年初对当年教育发展与改革形势所作的前瞻性分析。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2022年,是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对今年十大教育热点作出前瞻性预测。深入推进“双减”深入推进“双减”,是指进一步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一方面强化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从严治理,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深入推进“双减”是建设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部署。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我国义务教育长期以来的顽瘴痼疾,近年来,大量校外培训机构更加重了学生课外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引发家长焦虑,破坏教育生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问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面部署了“双减”工作,提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的目标。2021年秋季学期,全国各地各校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双减”工作获得系统支持,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决定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2022年,教育部继续将“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双减”的深入推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根本需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加强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是指在现有对校外培训主要进行行政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法监管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奠定充分的法律基础。校外教育培训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民办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校外培训补充了一定的教育资源。然而,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的逐利发展趋势,影响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校外培训的规范治理,并于2021年出台史上最严监管政策——“双减”政策,在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强调将教育培训作为重点加强的执法领域。2021年11月,教育部为教育部机关首批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执法证的人员颁发证件。但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关于校外教育培训具体的相关法律仍有待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更多针对民办学历类学校,对校外培训的法条较少。《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亟待修订。立法完备是执法工作的有力基础。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对于深入推进“双减”政策实施,依法治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依法带娃”家庭教育“依法带娃”,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依照法律实施家庭教育,对子女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培育、引导和影响,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已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并对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方式方法等都作出清晰的指导性规定。家庭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道德、身心健康、成才观、劳动观等。家庭教育的原则包括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等。《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实将继续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并将有助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是指坚持学前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公益普惠方向,通过增加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并优化其布局、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幼儿园师资质量和工资待遇、推动学前教育教研改革等措施,促进实现高质量的“幼有所育”。学前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入园难”“入园贵”是社会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为缓解这一问题,我国连续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果,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程度大大提高。但是,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短板。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普惠性资源区域性、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如经费、教师待遇等问题仍未解决,所以学前教育仍需进行普及普惠发展,并在普及普惠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实现优质的普及普惠。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发展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更有效地服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是指高度重视县、县级市举办的普通高中建设,通过保障县中生源质量、稳定和提高县中教师队伍、改善县中教学条件、加大县中财政投入、推动县中教学改革等方式,提高县中教育质量,缩小县域高中与城区高中的差距,促进高质量的教育均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有效提高了高中普及率与教育质量,但高中阶段教育仍存在明显的薄弱部分。占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总数一半以上的县域普通高中存在生源和教师流失严重、办学条件相对薄弱、教育质量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因此,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健全,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的总体目标。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将大范围提高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质量,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提高县域高中所服务的广大农村学生教育水平,为乡村输送优秀人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是指在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的理念基础上,以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为目标,改善中职、高职、本科等层次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为建设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向现代化转型的阶段,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使命愈加凸显,这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因此,围绕建设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来,我国不断强调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经过5—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等目标,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等。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职业学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的目标,并将“中职学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设为重点任务。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将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等列为重点任务,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大幅改善”的目标,为建设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将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优质人才。切实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切实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收入,是指通过建立健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收入长效机制、动态调整机制等,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待遇是建设高质量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基础。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然而在现实中,教师收入水平与公务员收入水平仍有差距。为切实提高教师待遇,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各省份落实情况进行持续专门督导,2021年全国2846个区县均正式承诺实现“不低于”目标。2022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继续将“不低于”落实工作作为重点督导内容。切实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收入,有助于建设稳定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国打下良好基础。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指在中小学建立由学校党组织实行全面领导、校长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行使职权的领导体制。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2016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校党组织是党在学校中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中小学校党组织要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此后多地进行了试点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要求在深入总结试点工作基础上,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有利于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确保中小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是指在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主体责任的要求下,加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党建工作,将民办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促进民办义务教育的规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发挥了满足人民教育需要的重要作用。但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国家事权。因而,近年来,我国逐渐调整民办义务教育政策,加强对民办义务教育的规范管理。2016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也不得转为民办学校。不久后,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对“公参民”学校进行专项规范,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理顺体制机制。在政策引导下,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正在各地陆续展开。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将有助于全面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优化义务教育的公办和民办结构,突出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和人民性,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是指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知识生产基地的独特作用,通过学科专业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区域资源结构、科教产业融合、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急需领域人才培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发挥高等教育的独特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与社会间的联系日益增强,同时在信息时代和科技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对于社会经济的作用已不再局限于支撑,而更是服务与引领。“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着关键技术“卡脖子”、高层次人才匮乏、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要求,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有助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科技基础。
阅读全文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经资料审核、网络初审、复审、终审、公示及异议处理等环节,评选出优秀学校奖55个、杰出校长奖54名、杰出教师奖103名、杰出贡献奖5个。现将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获奖名单予以公布,并适时召开表彰大会。希望各地相关单位积极宣传获奖集体和个人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引导本地区广大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工作者向先进典型学习;希望获奖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团结带动职业教育工作者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附件:《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获奖名单》中华职业教育社2022年3月2日
阅读全文北京市按照先行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开“三步走”策略,开展大面积、大比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努力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聚焦目标实效,强化系统推进。研究制定《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方案(试行)》,明确任务要求,统筹调度推进。交流轮岗的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正、副校长和在编在岗教师,交流轮岗的主要形式包括区域内校长交流轮换、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按需轮岗,同时明确要求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10%。将交流轮岗工作纳入区政府和学校教育工作督导评价范围,并作为各区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等督导评价重要指标。组建干部教师交流轮岗跟踪评估项目组,加强对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过程性评估,以多维度评价推动轮岗制度落地落实。 聚焦过程管理,强化分步实施。按照“先教师后校长、先小学后初中、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采取“三步走”策略积极稳妥推进。2021年8月中旬,先行启动东城区、密云区试点工作;8月底、9月初启动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大兴区、门头沟区和延庆区等6个区的试点工作;计划2022年8月在全市全面推开。落实“五步工作法”,开展底数调查,摸底教师最擅长、最独特的优势领域;统筹实现区域内学区集团化管理全覆盖;围绕学区、集团和学校岗位需求开展调研,形成供需台账;研究制定交流轮岗方案,实施实名制管理;明确时间表和过程质量评估方案,召开交流轮岗启动大会,确保人员落实到位。逐步探索“团组式”交流轮岗,通过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工作站等,聚焦学科,以点带面,凝聚团队力量,帮扶薄弱学校或者薄弱学科整体提升。 聚焦重点难点,强化机制保障。各相关部门统筹协同,通过健全完善编制管理、岗位管理、聘用管理、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配套措施,努力破解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难题。统筹编制管理,根据生源变化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统一城乡标准,每3年核定一次编制总量,按需分配各校编制,实行学区统筹配置、每年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改进岗位管理办法,按照岗位设置政策,在总量范围内核定岗位数量,按照学区(教育集团)打包分配,各校统筹使用。改进公开招聘方式,鼓励和支持各区探索以学区(教育集团)为单位招聘教师,完善公开招聘考试办法。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将参与交流轮岗和工作绩效作为校长职级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评选、评优评先等方面的优先条件。切实保障参与轮岗人员工资待遇,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予以适当倾斜。营造良好氛围,利用央广北京总台及北京市教委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平台,通过“双特谈双减”等栏目及时宣传报道交流轮岗的相关政策措施,介绍推广优秀轮岗校长教师和典型区域的先进经验,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良好氛围。
阅读全文贵州省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将从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评价机制和实现特色发展多方面发力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到2025年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学校体育工作机制更健全,具有贵州特点的教学、训练、竞赛、评价和保障体系普遍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90%以上。 贵州强调,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高等学校要保证学生体育必修课课时,省属本科高校要积极探索为所有年级学生开设体育课程模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幼儿园要开展以游戏为主的户外体育运动,避免“成人化”“训练化”“技能化”。 贵州强调,要按照要求制定专职体育教师配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配齐配强体育教师,鼓励符合条件的学校设立专(兼)职体育教练员岗位。从2024年起将专项技能考核纳入体育本科专业普通高考体育测试,改革体育类专业录取投档排序办法。实施“体育教师千人精品计划”。将教师承担课余训练、体质测试、课外活动、指导参赛等纳入工作量。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内部绩效工资分配时给予倾斜。给予体育教师在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方面适当倾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