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资讯

湖南大学以“四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湖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从制度建设、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四个方面入手,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强化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三个健全”,抓住制度建设“主引擎”。健全课程思政制度体系。出台《加快新时代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按年度制定《课程思政工作方案》,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抓课程思政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紧密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参与、各学院具体落实的校院两级联动工作体系,形成领导干部、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学术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等全校上下共同努力的思政育人大格局。健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修订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每门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推动实现课课有思政。编制发布覆盖全校71个专业的《专业(类)课程思政指南》,探索形成“挖掘专业课程育人元素—编制课程教学指南—开展课程试点—反馈教学评价”的工作机制,构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坚持“三个注重”,抓好课程思政“主力军”。注重凝聚教师思政育人共识。召开“课程思政”工作研讨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研讨会,就加强课程思政规律性研究、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出台《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作为教师教学基本要求,推动形成“所有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的广泛共识。注重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出台《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明确课程育人职责,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将“育人功能”“价值引领”作为教师评奖评优、职称职务评聘、教学评价的重要观测指标。分类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培训,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听取师德楷模报告、观摩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等活动,强化教师立德树人使命意识,提升课堂育德能力。注重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强化教师分类指导,在新聘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培训中设置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模块,邀请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等30余位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组织“课程思政融合创新新途径”“疫情下的课程思政”等系列工作坊64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组织全校各院系教师研讨如何将思政之“盐”融入专业课之“汤”,参与教师3500余人次。选派优秀教师参加校外各类课程思政研讨会、“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等线上线下专题培训27项,累计参加898人次。  坚持“三个突出”,抓牢课程建设“主阵地”。突出示范课程建设。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选活动,重点建设109门本科生、25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2个项目被评为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改革项目,获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突出优秀典型推广。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为主题,连续三年举办学校教学基本功大赛,评选表彰课程思政优秀教师54位。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视频、新媒体等,多渠道做好示范课程和教师团队的建设观摩、交流、推广工作。编制《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集》,建设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库,在课程中心上线190个优秀案例,强化示范引领效应。突出“第二课堂”作用。深入挖掘“第二课堂”中的思政元素,在革命遗址、重点企业等建立一批兼顾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基地,打造“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资源开展党史校情知识竞赛、经世致用大讲堂、岳麓讲坛、志愿服务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  坚持“三个推进”,抓实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总书记来校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课堂。围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调研学校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课堂。开展“课程思政+党史教育”行动,开展集体备课,推动各教学单位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堂。将百年党史教育融入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利用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等线上线下资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移动”课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依托岳麓书院,深化“书院制”育人改革,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设《国学经典导读》《四书与人生》等40余门经典阅读通识课程,建设“千年学府的美学意蕴”“湖湘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等人文素养课程群,将89部优秀国学著作成果融入课程教学,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涵养家国情怀。

阅读全文
共克时疫 青春有我 ——山东用战疫“思政大课堂”促进青年学子成长

疫情突如其来,整个威海按下了“暂停键”,威海职业学院也进入“封校静止”状态。  “老师,一直不知道您承受了这么大的压力,祝您和您爱人、孩子早日团聚,加油!”近日,留守校园的威海职业学院智慧学院教师孙雯雯收到了学生几十条类似信息。  3月17日—19日,在威海职业学院举行的全体师生“同上一堂抗疫思政课”上,孙雯雯在线上讲述了自己的爱人和孩子远在济南,她与其他5名教师坚守校园保障在校学生生活和安全的校园抗疫经历。面对近15000名学生,接近5万份的一日三餐,物资搬运、防疫消杀、核酸检测、垃圾清运……留守校园的教职工义无反顾地担当了一切。  疫情发生后,山东高校坚持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让青年学子在战疫“思政大课堂”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防护服是真的闷热,N95口罩确实勒得皮肤生疼,但参与到这次全校核酸检测的行动后,才让我更明白了医护人员的辛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学生、“工大小行星”志愿者尹玉洁说。  “工大小行星”是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一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根据疫情防控相关工作要求,近期该校强化校、院两级“工大小行星”志愿服务团队,目前已先后有4364名“工大小行星”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校园志愿服务中。  “我们作为研究生党员,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掌握一定的医疗卫生知识,熟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我们愿意在此危难时期,冲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在滨州医学院,一份份摁着红手印的请战书不断交到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手上。  滨州医学院短时间内打造出一套标准化培训方案,参与培训的学生均须通过理论测试和实践测试,取得合格证后,根据学校统一安排上岗工作。目前,该校已有4000余名参训学生通过线上理论考核,3246名学生取得滨州医学院核酸检测采样培训合格证,培训合格学生分批次参与到学校和各教学基地的核酸检测工作中。  “以青年之自觉、青年之担当、青年之作为,坚决筑牢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共同战胜疫情!”3月21日早上7点,一场“共克时疫 青春有我”——“云”升旗仪式在山东科技大学举行,山东科技大学学生会主席曹正作了国旗下演讲,通过屏幕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全校师生通过“云”直播观看升旗仪式,共同抒发爱国情,凝心团结共战疫。  “虽然因疫情无法到现场,但在宿舍中通过直播的形式,我仍能感受到朝阳下国旗飘扬的那股力量。”该校外国语学院学生宋雨昕说。

阅读全文
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工作启动,新增3所高校开展试点

近日,有关强基计划试点高校陆续公布2022年招生简章,启动强基计划招生工作。强基计划也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于2020年在有关高校开始实施,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目前,强基计划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将增加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高校开展强基计划试点。

阅读全文
多省职业本科明确扩招 海南探索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

打通职业教育的“升学路径”,使职业本科占比进一步提升,已经是确定的发展方向。3月21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试点。此前,各地一般是高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并不多见。在《意见》中,北京市教委提出,要打造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贯通式培养立交桥。2022年2月,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提出,推进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事实上,打通职业教育的“升学路径”,使职业本科占比进一步提升,已经是确定的发展方向。今年,3月以来,海南、河南、江苏等地均提出,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这意味着,这些省份将在“十四五”期间大量扩招职业本科。比如,目前河南仅有1所职业本科学校,在校生不足万人。到2025年,河南的职业本科在校生将达16万人。21世纪经济报道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就业“门槛”问题,不少职业教育的学子也非常希望提升自己的文凭。何莉(化名)是一个职业高中高一学生,主修会计专业。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果有能够让学历“更上一层楼”的方式,她肯定会参加考试。“本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很难找到会计专业对口的工作,起步工资也就两千左右,很多同学都说只能‘进厂’。”1、职业本科明确扩招根据《意见》,2022年,北京普通高中招生规模7.4万人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3.3万人左右,较2021年的规模均有所扩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高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自2012年以来逐步推开,但是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并不多见。北京市教委表示,为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探索多元招生录取方式,2022年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试点。那么,中职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什么?2月23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陈子季在发布会上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推动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从原来单纯地“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抓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不仅仅是中职,整个职业教育都处于“就业”与“升学”并行的改革之中。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也有多个地方提出,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3月8日,江苏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稳步提高。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数达60万人以上。3月15日,《海南省“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印发,提出“十四五”期间,海南省将支持“双高”计划职业院校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大学,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试点举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力争建设40个职业本科专业,实现职业本科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并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局面。同时,探索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形式。试点1-2个应用型高校举办职业教育特征的研究生教育项目,支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深度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试点与国(境)外应用型大学“高位嫁接”。同在3月15日,河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到2025年,河南省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将达到高职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本科在校生将达16万人。同时,河南在“十四五”期间将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目前,我们也可以参加职教高考,就是需要自己去报名,学校不会统一去安排给你们备考。”何莉表示,她们参加职教高考并不容易,“因为学校教的语数英没有教得很深入。”目前,对于职高生来说,最容易走的升学路径,还是读完职高后,继续参加职院考试,再读两年,最后获得大专学历。“但这并不容易,还有一些别的要求。以我们班为例40个人,大概只有1/3能够考过并获得资格。”而获得大专学历之后,不少人还会考虑“专升本”。比如李岚(化名)在一个大专院校计算机学院就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她已经计划“专升本”。“学校每年专升本成功的人数也比较多,大概有一半左右。”李岚说。2、就业如何与升学并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所谓职教高考之前就有,只是过去称为“分类考试”,现在改了一个名称。但考试的效果如何,招生的学校有哪些,这些都需要考察。“在我们的调查中,高校发现通过这种分类考试考进来的学生,学业上与普通高考考进来的有差距,这也是不少高校不愿意招这类学生的原因。”储朝晖指出,职教高考的关键,是能不能形成一个所有参与方都积极参与的情况。他进一步指出,职教高考的背后仍然是学历导向,就是开通了一个“小水管”,融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但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就获得社会认可,也不能解决职业教育长远问题。在职业教育“本科化”之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引入企业办职业教育等,也成为近期多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比如,江苏《实施意见》提出,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此外,江苏还提出,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实施和质量评价。推动职业院校依托优势专业与相关领域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建设一批覆盖全产业链、辐射区域发展的职教集团,打造一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最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职业教育,则在原本内容上增加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可是,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出台意见、下发文件,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但具体到落实,却存在概念多于实质、流于形式的问题。“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和高质量,唯有走类型教育之路,否则,如果仍把职业教育作为低于普通教育的‘层次教育’,参照普通教育模式办学,职业教育将更加被边缘化。”熊丙奇指出,要把职业教育建设为类型教育,就必须结合举办类型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储朝晖认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它的机制需要与市场接轨,因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往往与一个产业相联系。“长久以来,整个社会通过‘劳动创造’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传播不足,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系列政策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储朝晖认为,此外,职业教育也面临自身定位的冲突,“产教融合”往往会涉及市场需求与课程标准的冲突,企业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事实上,社会对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的需求并不低。2021年底,教育部的数据显示,近5年,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在90%左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依然达到84.23%;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比例提高,占比超过五成,主要升入高等职业学校。但是,培养一个合格的职业学校学生并不容易。未来,职业教育如何打造好“就业”与“升学”两条路径,仍然任重而道远。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阅读全文
关于公布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名单的公告

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征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案例的启事》,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案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组织了案例的申报及遴选,遴选出了485个典型案例,现将案例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以供各地各校进行学习交流和参考借鉴。附件: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名单.pdf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2022年3月23日

阅读全文
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启动,教育部长怀进鹏提出4个要求

3月24日,教育部举行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座谈会,深入研究部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造就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宣布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正式启动并讲话。怀进鹏指出,总书记对建设卓越工程师人才队伍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深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正在由大到强,工程教育必须答好时代命题,在学科融合、产业驱动、知识结构、评价机制、国际标准等方面取得突破,发挥引领支撑作用,为走好战略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作出重要贡献。怀进鹏强调,要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一要聚焦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加快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变革,强化育人能力建设,注重科学基础、工程能力、系统思维和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增强关键实践能力,建设一流核心课程。二要聚焦导师选拔的本质问题,充分发挥产教联盟作用,在重点行业重要技术领域试点先行,健全人才引进培育制度,完善评聘考核办法,选优配强一流教师团队。三要解决产教脱节的关键问题,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用好用活财政金融政策、用人政策、产业政策,健全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有效激发校企双方主动性,有效推进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四要聚焦长效协同机制建设,坚持效果导向,完善工程教育评价标准,组织实施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方案,切实保障出方案、出经验、出样板。座谈会前,怀进鹏在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卓越工程师相关培养工作进行调研。座谈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介绍“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建议。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校长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同志分别发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防科技工业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