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双高建设(教育部)

“双高计划”建设成果丨“链式党建”赋能“一融双高”建设

实施背景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高质量发展”。鉴于此,高职院校抓好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以“一融双高”为目标统领,着力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探索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近年来,我校通过对接产业链、赋能人才链、做优育人链、拓展服务链,以“链式党建”推动学校党建与教育事业融为一体、双擎共鸣、相得益彰。


主要做法

(一)共建党建联盟,对接产业链

将“大力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校企党建联盟”明确写入党代会报告,依托特色产业和优势专业,共建“苏电红芯”等7个行业党建联盟,汇聚行业企业97个,通过搭建论坛、沙龙等交流平台,开展党建与业务互融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实现二级学院全覆盖。各联盟致力完善“理论联学、阵地联建、活动联办、发展联动、品牌联创、管理联抓”常态长效机制,利用各方资源优势,共同开展党日活动、员工培训、科技攻关等合作,形成了产教融合、人才集聚的叠加联动效应。通过构建校企党建联盟阵地,推动“党建+产业链”建设,厚植了学校基层党建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能动优势。


ed_1761698675339374.png

图1 以“红芯”联盟助燃党建“红色引擎


ed_1761698732188755.png

图2 成立全市首个数字商贸党建联盟


(二)实施强基工程,赋能人才链

党委站在“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专题研判、科学谋划加强干部人才工作。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着力提升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自觉和实践能力。新设机关党总支,组织设置进一步优化调整。选优配强二级党组织管理人员。全充分发挥党管人才优势,实施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置达标计划,师生比均达到或超过1:400、1:200、1:4000要求,专职辅导员已落实100%进编要求,并落实组织员、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等队伍待遇保障。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健全“引育留用”全链条,近三年来共引进各级各类人才168人,引培博士24人,获批省级团队9个、省级以上人才38名。


ed_1761698834282307.png

图3 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ed_1761698847425362.png

图4 淮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


(三)实施铸魂工程,做优育人链

党委成立工作专班,制定《推进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统筹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微落细。打造“花园+书院+辅导员工作室”新模式,通过文化活动、自助管理与服务等形式寓教育与生活,满足学生对不同专业领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牵头成立淮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苏北首家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联盟,引导学生在行走课堂中接受红色教育。新建马克思铜像广场并发挥其培根铸魂载体功能,使之成为思政工作新场域。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成课程思政素材库、周恩来楷模风范与工匠精神融合特色案例库。


ed_1761698910885012.png

图5 海棠书院——传承恩来楷模风范


ed_1761698937625046.png

图6 “大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中心


(四)搭建聚合平台,拓展服务链

锚定“一融双高”建设目标,策应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和淮安市“7+3”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内专业布局,适应企业“智改数转”,推进专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落实“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的重大任务要求,依托党建联盟磁吸效应,助力产业发展“加速跑”。校地、园区共建一批创新服务平台、校企合作项目,服务地方、服务企业能力持续提振,筑牢科技创新“蓄水池”。近三年,服务企业培训710家,培训服务10.6万人次,实现企业课题转化教学项目案例220项,完成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孵化项目205个。 


image.png

图7 学校对接区域产业专业群组群逻辑


成果成效

(一)示范导向更加鲜明

学校以争创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为牵引,以实现“一融双高”为落脚点,找准了党建与事业发展的结合点、共鸣点和关键点。通过大力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并通过中期检查,入选江苏省特色党支部1个。实现了整体提升与品牌塑造相结合,切实增强了党建领航和服务事业发展的能力水平。

(二)立德树人有效落实

坚持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融入到十大育人体系中,获评省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典型案例,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入选教育部自主试点单位。学生荣获综合素质、技能竞赛等省级以上奖项千余项,连续14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蝉联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荣获全国基层就业卓越奖、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及提名奖、省最美职校生标兵、江苏好青年等荣誉。

(三)服务发展精准有力

通过“链式党建”赋能“一融双高”建设,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显著增强。对接淮安市“强兵兴业”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培训累计30000余人次。依托学校海棠苑教育基地、安澜书院等,以红色基因传承为目标,累计培训6500人次。打造东西协作“新样板”,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两年获评服务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优秀院校。获评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奖、“张家港市首批应用技术人才合作培养示范院校”、昆山市“20+20”人力资源合作计划显著贡献奖。



内容来源:江苏电子信息学院

关键词:双高计划,一融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