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求。
该成果以优势学科为引领,强化科教融合,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科学研究在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育人功能。借助教学技能大赛,强化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该成果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养卓越水产创新人才的新模式。
地方高校开放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11年以来,学校以实施“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新模式”省级重点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及国家级、省级卓越计划为契机,深入研究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构成要素、培养模式和支撑体系,经过七年多持续实践,构建了开放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创建了开放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成效显著;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教学改革成果成效推广应用辐射面广,社会影响力大,得到了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受到了地方和中央媒体的广泛关注。
开放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互联网+”大学英语混合教学3.0模式建构与实践
该成果立足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新需求,基于“互联网+”建构与实践大学英语混合教学。
三个关键词:大学英语人才培育新需求、大数据驱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深度融合。
首先,对接大学英语人才培育新需求,体现新文、理、工、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和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新需要,凸显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和用英语参与社会实践的英语能力培育。
其次,以慕课体系和翻转课堂产生的大规模学习数据为驱动,进行基于证据的教学设计与改进。
再次,最终体现为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理论创新,并提出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混合教学3.0模式。
“实务导向”社会工作专业阶梯式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为培养“创新、实务、本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项目组探索打造 “专业导入-专业体验-专业实训-专业输出”导师制统合下阶梯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构造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发 展格局,以课堂教育指引实践教育,以实践教育检验课堂教育。
实务导向的阶梯式培育促进了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的融合发展,促进了学生在专业价值、理论知识、实务能力和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全人成长。
“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育人目标,让学生在保持温度和格局 的站位中思考个体发展规划,积极提升专业认同。
课堂内外的循环联动实现了学生“身”“心”“社”的三面融合,让学生将学理知识融入现实,用问题带动实践,以行动促反思,由此完善知识体系。
价值观念的本土培育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文化敏感性和反思能力,使其在社会服务中发挥专业优势,增强专业自信。
“学践研创”相融培养机械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该成果根据新工科“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工程教育思想,以“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理念,构建了“学践研创”相融模式培养机械创新应用型人才。
提出当前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的关键“5 能力”,按“5 能力”要求构建“专业领域知识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通过特色鲜明的专业领域及实践,全课程体系融入创新教育培养;平台引领实践,“研创”推进,培养创新应用型机械专业人才;师、生、企资源深度整合,构建新型“师、生、企合作”关系。
“三创”融合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该成果秉承“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引领”的教育理念,围绕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团队打造、平台建设,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 模式和教学保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和实践研究,培养创意、创新、 创业高素质人才。
站在学科前沿,打造“双轨制”教学团队,实现教学、课题、实践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将三创理念作为课程核心内容,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三方面设计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明确导师责任制,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鼓励跨界设计,服务地方与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教学成果奖,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