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奖(教育部)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十年坚守、三代人传承、持续探索航空工程设计类专业核心课教学新途径

一、成果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为我国航空工业培养了大批领军人才。工程设计类专业课“飞行器结构设计”一直是该专业所有本科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是引领学生进入飞机结构设计专业领域的重要基石。面向航空工业快速发展新态势和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新要求,1990年起,“飞行器结构设计”课程团队对“飞行器结构设计”课展开以创新设计能力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改革。30年来在课堂育人、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上取得了显著突破。建成全国第一门“飞行器结构设计”国家级精品课程,辐射引领包含30门课的“飞机设计专业课程”课程群教学改革,带动其中5门课建成省级以上精品课,每年全校近千名本科生参加课程群学习,培养了百余名飞机结构设计领域领军人才。成果在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1所院校得到广泛应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为工程设计类专业课教学探索出了新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三十年坚守“课堂育人”主阵地,三代教师传承“崇教爱教”,坚持将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打造出国家级教学团队,开创了立德树人新格局。

2.服务国防、面向国家重大工程,接续构建强基础、重应用的课程内容体系,引领辐射了国内飞机结构设计专业课程建设。

3.践行“能力培养”教学理念,历时30年不断深化以创新设计能力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建立了项目式和探究式教学为内涵的学用结合教学新模式,实现了能力产出阶梯式飞跃。

成果的创新点

1.提出“名师带教传师风、工程训练铸师德”的新举措,成就了教学团队赓续发展,为落实立德树人破解了关键难题。

2.提出围绕飞机结构设计实例,构建问题导向型课程内容的新方案,创新性地将设计案例的角色从应用实例转变为引导问题,为探究式教学和课程思政奠定了坚实基础。

3.建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协同的教学新范式,以“实物现场课发现问题”和“课堂理论课分析问题”为主线进行课内协同探究,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新联系,筑就了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成效及推广应用效果

(一)培根铸魂成效显著,能力产出持续提升

1.学生创新能力核心指标持续提升,本科毕业深造率常年超60%。

2.近十年参加课程群学习的学生在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奖400人次,在世界高校科研类飞行器设计三大赛事中获奖78项。

3.航空工业首席专家王向明院士评价:“这门课所采用的现场课和理论课结合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引领带动作用巨大,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1.以学校航空专业课教学改革攻坚的先行者,带动建成5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提升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2.从歼10到歼35,我国每个飞机型号的研发队伍中都有从结构设计课堂走出的学子,多名学生已经成长为航空工业新一代领军人物。

(三)教学资源应用广泛,教学经验广为借鉴

1.率先出版国内飞机结构设计系列教材,多位院士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高校和科研厂所应用广泛。

2.建成了结构数量多、种类全的飞机结构陈列馆,研制了“虚拟机库”和49部课程视频等数字化资源,线上学习人次超14万。

3.教学经验在西安交大、哈尔滨工业大学、南航等11所院校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四)教学成果广为报道,行业领域影响深远

1.发表的教学论文被高校同行广泛引用,理论研究成果获得工程教育界强烈反响。

2.《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等多家媒体对团队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报道,得到了广泛关注。

3.多名院士和教指委专家对本成果在创新能力培养和课程育人方



关键词:教学成果奖,教学新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