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和企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元载体,探索思政教育、科学素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改革,是解决地方高校新建艰苦专业人才培养难题的关键所在。
一、成果概述
(一)成果背景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兜底”保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70%以上的一次能源。贵州省煤炭产量全国第五,担负着向西南、中南地区供给煤炭的重任,是“西电东送”南通道的电煤基地。但贵州省煤层具有“煤气水构冲并存”等复杂赋存特点,开采难度大。长期以来,社会对煤炭行业存在较大偏见,认为井下作业强度高、安全风险大,导致行业人才持续流失,企业职工新老接替难。采矿工程专业普遍面临学生“招不来、留不住、不好学、不干矿”的现实困境。作为六盘水市唯一的本科院校,面对“煤炭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大批富有责任感、创新能力人才的现实需求,2010年,在市政府和当地优势企业的支持下创办了采矿工程专业。依托独特的地域优势,开展了产教融合、“三全育人”、双创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两元·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成果简介
成果充分发挥校企“两元”育人载体各自优势,将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等“六接轨”,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六共同”,实施“思专、科专、创专”三融合,协同培养适应煤炭行业的“品德·研究·创新”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思专融合”方面,立足“大思政”育人格局,以“三线精神”为引领,重点挖掘煤炭行业、学校办学精神等蕴含的思政元素,从历史共性和行业特色两个范畴,构建与工程教育认证相契合的“全链条”课程思政体系。在“科专融合”方面,立足新工科建设,构建“四层次”应用型实践创新课程体系,搭建“学研训用”综合能力培养平台,围绕煤矿生产技术难题开展科学研究,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面向煤炭行业智能化升级需求,在西南地区同类高校率先创办智能采矿班,建设智能开采教学资源,加强职业健康、智慧矿山教育。在“创专融合”方面,立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搭建递进式创新实践教学“五平台”,建设众创空间、大学生科技园等基地。研究“三融合”内在逻辑关系,创新并实践“互动式教学方法”,建立培养效果评价体系。成果应用后,毕业生矿山一线就业率从不足20%提升到60%以上,居全国前列;专业入选“双一流”“双万计划”,在校友会2022中国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排名(应用型)中,获评5★级(全国第二)。经中国煤炭教育协会组织的专家委员会鉴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贵州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在全国20余所高校进行了推广应用,受益学生2万人以上,在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三)完成单位情况
六盘水师范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同根共源,均是缘煤而起、因矿而兴的培养矿业类人才的高校。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科学研究水平和创建高水平教学资源,学校先后引进中国矿业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谢广元教授、被中组部表彰的优秀援疆干部张东升教授、采矿工程系主任郑西贵教授等知名学者,指导和参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智能采矿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并特邀副校长张吉雄教授到校传授学科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开展等经验;同时,校长何林带领采矿工程专业负责人及团队,多次在中国矿业大学和全国采矿工程学术年会等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两元 ̇三融合”的具体做法和抓手。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与六盘水师范学院同年创办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一致,均为培养适应西南地区煤炭产业发展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双方交流密切、共建教学资源,共同邀请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法研究、采矿工程传统专业升级改造等探索的报告,为“两元 ̇三融合”的推广和持续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成果主要内容
(一)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对于采矿艰苦行业,学生的职业认同度、职业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培育不够,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不够完善、未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深度不够,传统采矿向智能采矿过渡需求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生科研素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适应岗位需求的周期长、速度慢,毕业生职后发展潜力不足。
3、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不充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未深度融合,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发展不够,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强。
(二)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
1、思专融合,构建“全链条”课程思政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煤爱矿去一线”的历史使命感。以“三线精神”为引领,从历史共性和行业特色两个范畴顶层设计课程思政体系。历史共性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界定不同类别课程的历史共性属性,以思政要素为出发点设计思政案例。行业特色是结合专业属性和办学定位,深挖具有区域特色的“三线精神”等思政元素和案例,构建与工程教育认证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指标点,课程思政体系贯穿大学四年及职后。
2、科专融合,构建“四层次”课程体系,校企共建科研平台、共同攻关科技难题,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项目。构建“四层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发现、描述、分析、解决问题和横向能力。针对西南地区高瓦斯治理等难题,校企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将科技攻关中顶板治理、智能开采等成果转化为综合训练项目、教学案例、学习任务等,进教材、进课堂,出版了《Elementary Mining》等智能开采系列教材。针对企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需求,创办智能采矿班,共同开发智能采掘仿真等教学资源,毕业生符合岗位需求。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极大提升,2017-2022年与2012-2016年相比,科研项目从无提升到75项,发表学术论文由12篇提升到67篇,授权专利由2件提升到39件。
3、创专融合,构建“五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与盘江精煤等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产学研”创新创业基地等,以生产实际问题为学生大创项目和学科竞赛项目提供课题来源;通过企业挂职锻炼、科技特派员、外聘企业专家等形式建设双导师队伍,指导学生参加“盘江杯”等活动,与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同台竞技。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例如为保障矿工职业健康,学生研发的新型防尘口罩,获得省“互联网+”金奖,并创办了贵州芯遁科技公司,进行产业转化。近五年获国家级大创项目24项。
4、培养效果综合评价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制定了《大学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提出“四维度”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档案。2017和2021年进行修订,提高“品、科、创”所占权重。通过个人成长档案过程监控和综合测评,2014至2016年,综合测评平均分、“品、科、创”模块平均分分别是74.1、84.2、39.2、43.2;2017至2022年提升到84.4、91.4、75.3、87.2,增长率分别为13.9%、8.6%、92.1%、101.9%,育人成效显著。
三、成果主要创新点
1、以“三线精神”为引领,从历史共性和行业特色两个范畴构建了专业思政育人体系。坚持课程思政与工程教育认证同向同行的理念,界定了不同类别课程“德智体美劳”的“历史共性”属性;围绕“行业特色”,基于工程教育认证12条毕业要求,细化出36条课程思政指标点,结合专业属性和办学定位,深挖具有区域特色的“三线精神”等思政元素和案例,修订教学大纲,设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体系贯穿大学和职后,培养学生“学煤爱矿去一线”的历史使命感,应届毕业生矿山一线就业从不足20%提升到60%以上,五年后仍高达50%以上,居全国前列,做法被全国20所高校借鉴。
2、搭建了校企合作桥梁,以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为突破口,实施“科专融合”“创专融合”,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深化“政用产学研”模式,政府牵头校企共建“西南煤炭开采研究院”,解决南方复杂条件下绿色开采等难题,联合攻关贵州省“125”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科研成果融入《采矿学》等8门省级“金课”,为100余项学科竞赛和大创项目提供了课题来源。以智能矿山为原型,合作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联编共用智能采矿系列教材,共建采矿工程虚拟教研室,率先创办智能采矿班,基本满足了煤矿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人才需求。毕业生受企业青睐并作为技术骨干培养,且五年后均达到中级职称水平;在校友会2022中国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排名(应用型)中,获评5★级(全国第二)。
3、创新并实践了互动式教学方法。将现代化矿井安全高效的理念、技术、方法,与“教什么、学什么”相结合,坚持三线精神价值引领的显性教育与教师言传身教的隐性教育相统一,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出版《互动式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教学法专著,培育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全国采矿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3人。
四、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1、学生受益面广,育人成效显著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学生100%参与学科竞赛、大创项目、科研项目、教师科研课题等。2017-2022年与2012-2016年相比,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由15项上升到7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2项上升到24项,授权专利由2件上升到39件。采矿学、虚拟仿真实验等教学资源被26所高校使用,成果被20所高校推广应用,受益学生达2万余人。近五年,业内就业率平均95.8%,稳居全国高校前列;矿山一线就业率从不足20%提高到60%以上,仍居全国前列。毕业生获得矿山企业青睐,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单位满意度96%以上。
2、学科平台发展迅速,教学资源丰富质优2012年以来,依托省级特色专业、重点学科,校企两元共建、共享、共赢,获批了国家级综合改革专业试点,专业学科入选省“双万计划”“双一流”,建设了院士工作站、创新人才团队和重点实验室。编写教材专著25部,《采矿学》(参编)获国家首批优秀教材二等奖,被26所高校使用;建设了《矿井瓦斯防治》等8门省级金课、4门实验微课、5门慕课,线上教学资源开放运行,被40余所高校使用;以西南矿区首个智能矿井发耳煤矿等为背景,开发了智能采掘仿真系统等12个虚拟仿真教学资源,促进了“科专、创专”融合的顺利实施。
3、教学成果的示范性和引领性显著,被评价为国内领先12年间专任教师从5人发展为16人,柔性引进了院士1人、长江学者及其团队6人、矿大知名教授2人,累计聘任企业导师100余人,培育了宝钢优秀教师、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省优秀教师等13人,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成果在校内推广应用后,带动8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位居地方高校前列。在全国采矿年会等做报告24人次,积极推广“两元·三融合”的好经验、好做法,被20所高校借鉴应用。构建与工程教育认证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体系,深挖区域红色传统思政元素、案例的做法被其他高校纷纷复制。成果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多家媒体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进行了报道,给予了高度赞誉,探索出了地方高校培养艰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成功之路。
内容来源:安阳工学院
关键词:教学成果奖,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