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奖(教育部)

教学成果奖:发挥专业集群优势,探索新时代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成果简介

发挥专业集群优势,探索新时代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政策导向与时代任务: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美术学科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与挑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强调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美术学科既是美术教育的主力军,也是美育实施的排头兵。

现状:云南地处边疆,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域资源丰富,同时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但区域内高校美术学科发展不够显著,优质教学资源分散,协同育人发展不够,核心问题在于学科内专业集群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本学科成果:通过“一个目标(构建国家一流学科为主要目标)、两个途径(发挥专业集群优势与推广中国美学理念的特色发展为途径)、三个方法(探索与实践“三维联动”“协同共建”“美育与国际化发展”的新机制)”的美术学科一流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一流学科,提高美术教育质量,践行美育使命 。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美术教育集群优势。

在近年的努力建设中,美术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建设,优化专业结构,为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增加一批如水彩、插画等新专业方向。逐步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实现完全学分制,打破专业壁垒,充分发挥美术学科下的专业集群优势。不断提升美术教育质量及科研能力,近年来获得国家艺术基金10项,学生入选国家级、省级展览、竞赛获奖共881项,举办国内外大型美术作品展、学术论坛、交流活动128项。目前云南艺术学院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类艺术院校,美术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定档B档(进入全国前30%),学科内3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1个省级数字化艺术创作重点实验室。


本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①改善美术学科发展、优化专业布局,解决人才培养与新时代需求关系的问题;

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改善课程设置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③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发挥专业集群优势,解决各专业间壁垒的问题;

④强化特色发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解决国际化发展问题。


成果的创新点

“一个目标、两个途径、三个方法”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本成果的主要创新点。

近年来,本学科围绕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大力实施“双一流”建设,以及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等重大战略和规划的方向。美术学科以构建国家一流学科为主要目标;以发挥学科集群优势与特色发展为途径;通过“三维联动”“协同共建”“美育与国际化发展”为三个重要方法,探索实践新时期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

(1)“三维联动”人才培养新模式

国内率先在美术领域提出 “成果+课程+教学”三维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本学科重新思考传统教育模式优势与不足,在成果导向教育的基础上,以成果导向倒推课程;以课程设置引导教学;以教学实践产出成果,强调多元化的成果运用,同时通过聘用校外专家、企业导师、职业规划师等不断丰富师资结构,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适应社会需求导致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强调工作室应变机制,从教学结构上根本解决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对岗位需求的应变能力。

(2)协同共建新思维

通过联合各大美院、艺术院校与科研机构,优化美术学科专业集群共享体系,搭建“项目轨道、展览轨道、教学轨道、师培轨道、研讨轨道,信息轨道”,建立社会需求与学科专业建设之间的挂链矩阵,发挥了学科集群容载量大、竞争力强的高性能品质和品牌化特点。通过共享本学科的教学成果,影响了省内高校美术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及评价体系,有效提高了区域内整体美术教育水平。

(3)美育与国际化发展新特色

中国美育的研究与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全面提升美术教育质量,将美育与振兴美术事业、弘扬民族精神、服务社会发展结合是时代的需求。近年来,本学科建立实训实践基地21个,联合知名美术馆举办百余次具有影响力的展览,美化公共空间数15万平方米,观展人次超过60万。近年来本学科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举办“南亚东南亚美术作品系列展览”“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艺术高校美术作品邀请展”等一系列国际性学术活动、展览55次。



内容来源:云南艺术学院

关键词:教学成果奖,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