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简介:
对中职学校来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更有效的发挥产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的融合功效,人才培养更有科学性、目的性、针对性。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理论、实践、产品”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是学校经过6年教学与实践总结、具有推广和示范作用。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理论、实践、产品”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的主要内涵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在基本理论、基础技能教学阶段,由教师依据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岗位能力需求的解读,设计教学案例,在课堂上同学生一起完成案例任务的全部内容;其次由教师与学生同时进入企业与岗位对接,寻找教学案例与岗位实际需求的同异点,进行讨论;在讨论完成后,由企业提供素材,教师经过整理与过滤,形成新的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具有包容性的项目任务;然后实施“岗位引领,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模式,由学生团队完成任务要求的全部内容;最后,师生再次进入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入校,由企业对学生的产品进行评价,进而完成一个教学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通过将学生带入企业,以企业实际工作为案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在“理论、实践、产品”的一体教学中,通过“学校学生与企业的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教学标准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对接”的“三对接”模式实现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一是学,将“学校学生与企业岗位对接”,让学生在学习伊始便将学习的目标与未来职业的岗位要求进行对接,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以目标引领学生学习;二是做,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过程是企业的生产过程。做,是实践的过程,是检验理论学习的标准,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实践。三是用,将“教学标准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工作中,能够在岗位上发挥出自己的长处,用所学知识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创新“理论、实践、产品”一体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双方合作教学的新方向、新路径。
二、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传统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用人的岗位能力要求存在一定距离
大部分教学模式是教师参考现有教材案例进行加工形成的,案例中不乏有考虑教学成本而出现的假案例。因此,即便师生完成了案例教学任务,也无法达到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无从谈起岗位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对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理解偏差造成学生技能培养的偏差
教师与企业融入的深度,决定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高度。企业只有岗位有需求时,才可考察学生的岗位能力是否满足要求。因此,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其根本在于企业的需求。
(三)教师技能水平的高低制约了学生岗位能力的提升幅度
当前职业学校教师的准入制度,使大量技能水平高的技工无法进入学校,而学校教师大多是“理论型”,无法很好地驾驭机械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难以培养出令企业满意的技术工人。
(四)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
1.“理论、实践、产品”一体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采用理论、实践、产品一体的教学方法,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是思想的集中地,企业是思想的实践者,二者结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知识与企业生产结合起来形成教学案例,在课堂中以此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一起完成学习。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做出企业产品来检验学习效果。
2.教学过程全面融入岗位需求,明确目标导向
教师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岗位的理解以及教师的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成效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全面融入岗位需求,以企业、岗位需求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以目标导向的方法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3.运用企业第三方评价,增强师生专业素养
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之后,教师与学生再次进入企业实践,由企业对教师、学生的产品进行评价。在第二次进入企业之后,师生对照企业产品找出自己产品的差距,由企业技术人员为师生示范操作产品制作,师生全程观看、记录。示范结束后,以企业评价为准则,企业技术人员给与指导,师生独立操作,再次完成产品制作,以此增强师生专业素养。
三、成果的创新点:
(一)校企深度融合
长久以来,校企合作融合深度不够,企业参与教学不够,在本模式中,企业充分参与到人才培养中。为了更加贴合地方与企业实际情况,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学校与企业将专利产品融入教学案例,将企业产品融入案例之中,让教学更具科学性,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二)校企共同申报专利提升经济效益
在该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学校紧紧把握实践理念,结合企业生产需求,申请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六项,包括一种新型铡草机用送料机构,一种新型双面车刀刀体,一种机电设备用清洗装置,一种新型单杆双端车刀刀体,一种钢筋调直切断滚丝智能一体机;专利的应用使企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学校的实践教学效果也得到有益增幅。
(三)助推岗位能力培养的进程
通过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来提高学生技能是职业学校一直思考而难以实施的课题,通过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来提高学生技能可以采取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培养的方式,但受企业的制约,难以实施多数学生的培养,学校采取走进企业进行调研与由企业“第三方评价”并举的方式,避免了企业担心的学生安全问题,以及生产任务受影响等诸多问题,企业愿意合作,助推了岗位能力培养的进程。
(四)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在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之一,也是职业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团队也得到成长,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双师型”教师数量增加。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应用效果:
1.校企合作,助力学生职业能力全面提升
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围绕着这一目标。而“理论、实践、产品”一体的教学模式,其出发点直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企业的深度参与,使其更具实际意义,助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2.赢得认可,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在实施“理论、实践、产品”一体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学校采取了由企业参与的“第三方评价”,彻底打消了企业的顾虑,疏通了学生就业的渠道。
3.学生、教师实训技能稳步提升
学生和教师通过入企实践,实操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学生参加盟区两级中职技能大赛获奖三十多次,教师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实操组数控综合技术赛项一等奖;
4.校企合作共赢
校企深度合作,教师团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六项,同时专利应用在科右前旗兴盛宏农机具制造有限公司的产品生产中,进入销售,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推广情况
1.教师发表《培养中职机电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活动设计应用》《创新型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校企合作下中职机械专业实训项目教学策略》等多篇论文,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网站达到了一定的下载量,扩大了影响。
2.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理论、实践、产品”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支撑内容体现。2016年12月结题。同时在研盟级课题和自治区级课题各一项,分别是“中职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技能大赛对中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研究”。
3.科尔沁右翼前旗中等职业学校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其中创新“理论、实践、产品”一体的教学模式作为科尔沁右翼前旗民族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得到推广。
4.教师团队通过将企业案例融入教学,并以企业产品融入教学的案例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其中“口罩机折弯机构加工装配”获得自治区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碾米机出口压力调整装置的零件加工”和“拉链机联轴器销轴加工”分别获得自治区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
内容来源:兴安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