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教材(国规|省规)

《产业经济概论》教材建设成果总结

2014年2月,《产业经济学概论》申报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系列“十二五“规划教材,并获得出版资助。由太原师范学院、太原工业学院和山西财经大学三所本科院校专业教师组成的教材研发团队认真分析现有教材的问题和不足,深入挖掘和总结多年讲授《产业经济学》课程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充分吸收产业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密切结合中国产业经济活动实际,历时1年精心策划、编写、审校,最终出版了具有较高水准的高校专业教材。出版发行2年多,该教材在国内多所高校使用并获得好评;2017年该教材入选财政部“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再版发行。

一、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产业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解决产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非常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经济规律、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产业经济学教材作为传授产业经济学学科知识的主要载体,既是学生获取产业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的基础。因此,产业经济学教材建设对于提高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长期的产业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教材编写组人员发现已经出版的产业经济学教材不能适应我国本科教学的要求,主要存在教材内容与我国实际脱节、基础理论与前沿知识难以兼顾,以及理论知识明显高于本科生接受能力等问题。因此,研发和编写一本适合我国本科教学需要的产业经济学教材成为当务之急。

(一)教材内容与我国产业经济活动脱节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必须与经济社会活动实际有机结合,产业经济学的教材应该反映产业经济活动的实际和变化趋势。然而,我国产业经济学教材滞后于我国产业经济活动实践。目前主流的产业经济学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产业经济学类教材)在体系结构和大纲方面都未能全面反映我国近年来各行各业产业经济活动现象和问题,或者并未给予充分的解释。比如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垄断现象、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驱动等现象;产业结构理论中的去产能调结构、中等收入陷阱和后工业社会等现象;产业布局中的生态工业园区、城市群等现象。由于教材内容与中国的产业经济活动实践脱节,学生难以从课程内容感知我国产业经济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也难以掌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把产业经济学理论与中国产业经济活动实际相结合是当前中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材建设的基本任务。

(二)基础理论与前沿知识难以兼顾

产业经济学教材不仅要普及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从而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同时也要结合学科发展的实际,向学生传递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捕捉学科发展的动向。但是,现有的产业经济学教材都不能有效解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前沿知识的融合问题,尤其是在产业组织部分表现明显。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构成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随着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研究中的推广和应用,博弈论开始逐渐纳入产业经济学教材。但是,在产业经济学教材建设中,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的融合并不理想,存在两种极端:一些教材追求新异,摆脱原有的基础理论研究框架,完全采用博弈论体系和方法,使大部分教师感觉体系比较零乱;而另一些教材则忽视博弈论的发展和影响,墨守成规,使教材使用者认为内容太过陈旧。如何兼顾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也是产业经济学教材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理论知识明显高于本科生接受能力

在国外,以案例分析为先导,再进行理论探讨的教材十分流行,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比例比较均衡。但是,这种类型的产业经济学教材在我国比较少见。国内的产业经济学教材学科性太强,大多偏重于原理和方法,其初衷是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触系统的理论知识。然而,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本科生一时难以接受抽象的模型分析和晦涩难懂的原理表述,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这些教材大多是直接传递理论知识,缺乏有效的案例引导和情景设计,不利于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更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为了弥补上述问题,有的教师还专门配套出版了产业经济学案例集,形成所谓的“两本制”(理论教材与案例教材),但案例与理论仍然是“两张皮”,不能有效解决教学中的抽象、枯燥的问题。可见,编写一套适合于本科生理解能力的、简明易懂的产业经济学教材是当务之急。

二、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产业经济学概论》教材建设的目标是以提高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产业经济学基础理论为框架,充分吸收产业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产业经济活动的实践与政策,编写适合于中国高校经济与管理类本科生学习和使用的产业经济学教材,并推动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产业经济学概论教材建设及应用中,我们坚持了以下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导向

产业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经过近70年的发展,产业经济学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市场运行知识和政府规制思想。但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流派众多,观点也复杂多样,有些理论和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左,有些学说与社会主义制度相悖。因此,产业经济学教材的建设必须坚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材内容上有所取舍,重点是吸收反映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删除或者严格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从而确保教材的思想性和方向性,维护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影响和教育国家青年。

(二)坚持为本科教学服务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庞大的应用经济学学科,不仅研究领域宽泛,而且研究方法也不断出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博弈论等研究方法的引入,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解决产业组织问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在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时,一定要科学设计教材的难度。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必须适应教学对象,做到难易适中。《产业经济学概论》立足于本科教学,教材的难度与本科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教材的广度与本科教学目标相一致。在研究领域选取上,教材没有过多地讨论流派之间的争论,而是重点介绍主流学派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在方法上,教材在重点介绍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引入了博弈论的基本思想,为本科学生自学和深造奠定基础。而且,为了加强本科生的理解水平,教材还补充了大量的案例,既便于学生阅读,也便于老师课堂组织教学。总之,教材建设一定要针对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和培养目标,做到取材合适,深浅适宜,篇幅恰当。

(三)坚持中国特色

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教材。产业经济学理论来源于实践,还必须用于指导产业经济活动。对于中国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来说,我们不仅要追踪国际产业经济学学科发展的趋势,而且还必须将这些理论与中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开展产业经济学的本土化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运用和照搬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与方法,我们在理论观点和案例分析中都加入了中国元素,力求使学生们深刻理解我国经济运行与产业经济活动的特殊性,提升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坚持立体化建设

产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纸质教材,还必须积极开发教材使用所需要的配套资源。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网络等多种工具,有效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开发建设立体化的课程教学资源。产业经济学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其一,《产业经济学概论》为主教材。2015年,《产业经济学概论》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该教材经过改版后,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并入选国家财政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其二,挖掘与主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料,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及学生课题活动专题等课程资源;2017年出版的《产业经济学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广益教育APP),开发了122条网络拓展阅读材料,极大地拓宽了学习者的视野。其三,积极开展产业经济学教材教法的改革研究。针对产业经济学概论的体系、大纲及特色,编写组人员认真讨论和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围绕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命题,编写组人员先后在课程教育研究和黑龙江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了4篇教改论文。其四,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与产业经济学理论教学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2012年,闫二旺主持的“高师院校财经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顺利结题,并开始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进行推广。

(五)坚持团队合作

本教材由长期在本科教学一线从事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和产业经济学学科研究的教师编写,闫二旺教授拟定写作提纲,闫二旺(太原师范学院)、刘晓辉(太原工业学院)和梁姗姗(山西财经大学)三位教师共同编写,并由闫二旺教授审核全书各章、修纂定稿。闫二旺教授在10余年的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相关知识,不断追踪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前沿,积极推进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他曾主持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2010年曾获得山西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两位年轻的合作者也在产业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颇有建树,刘晓辉是太原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的讲师,潜心钻研产业经济学理论,在产业园区发展、政府规制等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而且,他热爱学生和团学工作,2012年曾荣获山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梁姗姗是山西财经大学的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她对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有浓厚的兴趣,在未来产业经济学研究中将大有可为。为了进一步增强编写组的力量,在《产业经济学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修订中,编写组又吸收了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冯江茹副教授。冯老师教学认真,科研能力强,曾主持一项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曾获得2012年度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三等奖。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南开大学的周京奎教授、山西财经大学的景普秋教授、徐州师范大学的苗天青教授、太原师范学院的赵满华教授、太原工业学院的陈琪、白玉英、李文华等老师,以及晋中学院的郭鲜红副教授、梁丽坤老师都给予了建设性的意见。

四、教材建设特色

(一)中国特色明显

坚持中国特色和正确导向的教材建设原则,《产业经济学概论》编写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在理论和实践分析中补充了我国的产业经济思想、实践案例和政策体系,让学生了解我国产业经济活动实际,突出中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的特色。在第二章企业理论中,在西方企业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教材增加了我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内容;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部分,大量补充了我国产业组织的案例分析;在产业结构发展理论部分,增加了洋务运动以来我国朴素的产业结构思想和观点;在产业布局理论中,教材详细论述了我国产业的总体布局框架和各省市产业布局的基本思路。在修订版中,教材紧密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增加了去产能调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横三纵”总体布局等内容。

(二)理论主线突出

坚持为本科教学服务的原则,教材立足于介绍基础理论与方法,其内容突出了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和框架,使知识与理论体系的主线突出、层次清晰,让教材更加符合产业经济学课程的理论宗旨和逻辑要求。教材以东亚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基础,按照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政策构建完整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中,产业组织理论分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部分;产业结构分为产业结演变和产业关联;产业布局分为区位选择、产业集群和经济空间结构三个部分;产业政策分为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四个部分。

(三)案例材料丰富

坚持为本科教学服务的原则,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的情况下,教材补充大量的实际案例和阅读材料,做到易读易懂,为学习者创设一个能理解、可现象的学习情境。教材共分十二章,提供了81个案例,每章约有7个案例。修订版的教材不仅提供了91个案例,而且还精选了122条网络拓展阅读材料,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课程资源多样

为了提高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效率,我们在教材建设的同时,开展了五位一体的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其一,教师在科研活动中不断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把近年来产业经济学的科研成果以案例的形式融入到课堂,真正实现科研促教学。其二,建立学生课题活动专题库,2009届到2014届学生一共制作并整理了56个产业经济学专题,实现教学相长;其三,为拓展学科建设基础,我们在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开展了产业与区域经济学课程群建设,主要涵盖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其四,通过QQ群、微信建立起产业经济学课程学习交流平台和渠道,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或学习需求。其五,积极推行“高师院校财经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编号:JGJT1217)的成果,建立了1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改善了课程实习环境,规范了课程实习制度。由此,我们构建起一个横向课程交叉,纵向联系实践的多样化、立体化教学资源。。

五、教材使用及评价

2015年1月,《产业经济学概论》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于内容、体系以及思想性的显著创新,该教材得到我国经济学界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发行量不断增加,发行地域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国内多所大学经管类专业的教学用书。根据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的统计数据,截止2016年底该教材使用量达到1787册,使用单位和使用量分别如下:太原师范学院(429册),山西财经大学(206册),长江大学(58册),南华大学(24册),太原工业学院(483册),泰山科技学院(62册),银川能源学院(445册),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80册)。由于选题好、定位准确、市场反响好,该教材(修订版)入选财政部“十三五”规划教材,于2017年6月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未来,该教材将成为一部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教材,在产业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随着产业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推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也不断提高,朱丽丽(重庆大学)、李荥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唐珺(西安科技大学)、范洁(山西财经大学)、白婷(山西财经大学)、张星美(天津财经大学)等十余名同学先后考取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生。

                       

 《产业经济学概论》教材建设小组

                               2017年6月20日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