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北京市朝阳区“融创课堂”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总结学校在学段贯通和学科融通中的研究与实践典型经验,探索贯通培养与融创赋能的创新育人路径。

“所谓‘融创’,是‘以融合促创新,以创新育未来’,要以真实问题为牵引,以数字技术为翅膀,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与综合素养。”朝阳区教科院院长李怀东表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打破学科壁垒,让知识在融合中迸发新的活力,更要打破学段壁垒,让学生的成长在贯通中实现无缝衔接。
作为一所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学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在“融创课堂”的实践中,依托“乐创尚美”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小初高纵向衔接的贯通培养模式。同时,变革课堂教学方式,重点落实聚焦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STEAM项目、AI助力的双师课堂“四种样态”。
在此基础上,学校直面一线教学中“如何找到有意义的融合主题”“如何避免‘拼盘式’融合”“如何获取高质量的跨学科教学资源”“如何高效地完成融合课程的设计与备课”等“痛点”,通过系统性设计+技术性赋能,研发了“学科融合教学设计智能体”,将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实践的支撑工具。该智能体将抽象的跨学科教育理念,高效、精准地转化为可直接落地的教学实践方案,极大缩短了从构思到实施的周期。教师仅需输入核心知识点或教学目标,智能体即可自动生成包含教案、课件、习题、拓展资料等在内的一站式备课解决方案。
当天的活动中,学校展示了美术、语文、数学、科学、通用技术、综合实践等多节课例。无论是“AI风筝幻想曲”中科技与美育的碰撞,还是“农耕能手”体能挑战中体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抑或是“非遗造纸”中劳动技艺与化学、历史文化的贯通,无一不体现出“融创课堂”的魅力。

在高二年级的政治课上,学科教师杨柳围绕“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这一主题,将历史、美术、科技等学科融合其中,通过视频引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密钥,AI为北京中轴线写的推介词,引导学生探究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以及文化强国的启示。在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参与热情的基础上,师生们共同得出了“国家强大才有文化自信”这一结论。
由音乐教师张晶晶和地理教师王浩建携手执教的“黄土地的呐喊——《黄河船夫曲》”,呈现了双师课堂的另一番风采。从“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民歌的性格”这一跨学科问题入手,地理教师借助沙盘模型,演示水土流失和“过弯航行”,让学生直观感受黄河在陕北地段河道险峻、浪急滩多的独特地理环境。音乐教师以此为背景,通过对比江苏民歌《无锡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地理环境塑造了陕北民歌高亢嘹亮、粗犷豪放的音色与旋律特点,真正理解了“地理环境→劳动方式→音乐风格”的生成逻辑,形成了“地理是音乐的土壤,音乐是地理的回声”的跨学科思维。评课专家表示,本节课的突出亮点是实现了地理与音乐的创新融合,以地理环境为逻辑起点解读音乐风格的形成,深刻诠释了“音地关系”的内在关联,成功突破传统教学难点,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优质范例。
(采写:本报记者 凌月云;学校供图;编辑:王小艾;审核:李继君;核发:冉阳)
关键词:智能体,课程智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