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成果(教育部)

福建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医诊断学

  课程简介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等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立足中医思维,一是拓展《中医诊断学》教材资源,以《中医诊断学》为主体,《中医误诊学》和《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为两翼,为全国首创;二是拓展线上课程资源,建设中国大学慕课《中医诊断学》课程、国家级中医思维训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创建“课堂-实践-慕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三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首创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方法,如设计“问诊双向翻译”“蒙眼诊脉训练”等实训方法。

本课程除了专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还承载着德育功能,以“大医精诚”的校训精神为指导,重视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的培养,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树立文化自信、专业自信,为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已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一)挖掘中医人文元素,充实课程思政内容

团队发挥党支部在教研活动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党建活动联动,组织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开展专题讨论,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案例,呈现课程思政的多彩内容,满足不同学情下的个性化育人需要,力求找到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契合的诸多关键点。

挖掘名医事迹方面,强化文化自信。团队梳理了董奉、张仲景、陈修园等 30 余位的古代名医及张锡纯、岳美中、蒲辅周等20余位当代名医的医案和行医故事,从中挖掘既体现中医诊断的知识、思维、技能元素,又符合思政育人的道德、价值、情感元素,通过展示中医学及中国传统文 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促成学生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力。

通过拜谒闽籍清代名医陈修园墓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先辈的仁医、仁术、仁心,要用心、专心、潜心,投入中医事业,怀仁医之心精求仁术,成为像陈修园那样的精诚大医,为传统医学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问 诊教学中,以古代著名医家的例子引出问诊中对患者的态度问题,引入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的概念,引入尊重患者隐私权思想,让学生体会中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时刻都存在着的对患 者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帮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观念。 

(二)采用多元混合教学,丰富思政融入方式

团队遵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原则,避免枯燥刻板、突兀的说教,将案例式教学法,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元化混合教学法运用于课程思政过程中,巧妙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知识 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

打破传统印象,以讨论促长新知。在脉诊教学中,团队教师以脉 诊仪在临床中使用中的案例,发动学生研讨脉诊技术发展史。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用新 技术的新进展打破学生传统认知,使其自觉吸收更多的前沿新知,开拓视野,学会与时俱进,乐于创新,以此实现思政思维的有机嵌入;望诊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对中医诊 断意义的讨论,引发学生对中医如何守正,如何创新的思考,引导他们不要做固步自封的中 医,而要成为敢于拿来为我所用、敢于创新的中医。

在八纲辨证教学时,从“证”是当前阶 段病位、病性的结论,辨证是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出发。提示学生证的变化意味着主要矛盾 的变化。引导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能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以我国的发展过程举例,看看党的十九大之前与之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的变化,直观地向让学生理解如 何来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触类旁通、学有所用的 成就感,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中医的热情。

(三) 拓展课程思政空间, 延伸思政育人时效

团队在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基础上,通过课内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拓展课程思政教育空间,打造多元化思政阵地,延伸思政 育人的时效,使课程思政的积极影响伴随学生的一生。

诵读经典片段,感性升华认知。实训课前组织学生身穿白大衣背诵《大医精诚》篇的节选,这种有仪式感的教学环节,提高 了学生的职业荣誉感,使他们感受到先贤们高尚的医德。又如教师通过微信群、QQ 群、学习 通与学生建立联系,在疫情特殊时期,宣传防疫知识,学习抗疫英雄事迹,树立医德榜样,与学生畅谈中医战“疫”的贡献,增强大家的专业信心和爱国热情。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无偿 向学生提供医疗服务,组织学生参加义诊、健康科普宣传等公益活动,还通过现场病例教学向跟诊的学生进行诊疗示范,培养学生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和“患者利益高于 一切”的职业道德,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敬业精神、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这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道德品质的修养,培养了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对医学的奉献精神、对病人的关怀精神,这些高尚的品质将伴随学生一生、为他们整个职业生涯带来积极的影响。



内容来源:福建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