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奖(教育部)

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培育与策划摸底调研

调研对象: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团队、学生等。
调研内容: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研究、获奖情况、教学质量报告等。
调研方式:线上问卷、线上访谈、线上材料分析等。
调研成果:形成详细的摸底调研报告,为学校制定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阅读全文
制定合作院校教学成果培育策划与申报指导实施方案

方案内容:包括教学成果梳理、培育规划、申报策略、材料准备等。
制定过程:专家团队与学校共同商讨,确保方案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申报要求。
方案优化:根据摸底调研结果和学校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阅读全文
开展合作院校教学成果申报相关人员实战式培训

培训对象:学校教学成果申报相关人员,包括教师、管理人员等。
培训内容:教学成果奖的内涵与分类、评审标准与指标、选题与培育、材料撰写与提炼等。
培训方式:线上授课、案例分析、实战演练等。
培训效果:通过考核和反馈,确保参训人员掌握申报知识和技能。

阅读全文
帮助合作院校进行教学成果申报框架设计

明确教学成果的依托项目、研究内容、创新点、社会影响等。符合申报要求,突出学校特色,体现教学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形成完整的教学成果申报框架,为学校撰写申报材料提供指导。

阅读全文
指导合作院校扎实开展培育工作

材料内容:申报表、总结报告、鉴定材料、佐证材料等。
加工过程:专家团队与学校共同商讨,确保材料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语言准确。
提升策略:对材料进行逻辑加工、语言加工、体系加工,提升材料的质量和水平。
成果展示:协助学校拍摄教学成果视频,制作展示专题网站,提高教学成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阅读全文
协助合作院校总结提升教学成果材料

随着国家对教育质量的日益重视,教学成果奖已成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改革成果及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然而,许多学校在申报教学成果奖时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学成果梳理不清、申报材料准备不充分、申报策略缺乏科学性等。

阅读全文
教学成果奖: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以时代需求为引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强化创新人才核心能力培养。针对培养过程管控体系中教学时空受限制、过程监督不全面、教学形式偏单一、质量评价欠客观等问题,本教学成果依托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北京市教委人才培养共建项目、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旨在运用先进的理念,深度融合“云”技术,构建并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为目标、以任务驱动和过程管控为导向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管控体系,形成了全方位育人的多维协同机制,打破了传统的教室的时空限制和学校围墙,整合了学习资源数据库,开发了教学云平台,拓展了育人的时空场所,实现了人才培养时空无限制、过程体系有监督、质量评价有依据、培养效果有反馈、教学质量有提升、学生能力有增强的新型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管控体系。

阅读全文
教学成果奖:以服务地方为特色的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懂管理、善经营、能创新的经管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在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地方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理应立足地方发展需求,主动承担起为区域输送高质量经管人才的重任。本成果聚焦新疆区域经济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出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核心理念,依据新文科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重构-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拓展”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形成“理论赋能、实践导向、产教融合”的立体化培养模式,有效提升经管人才对边疆产业的适配性与服务力,为地方院校经管类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悦读经典计划”—重塑大学阅读文化的育人路径新实践

阅读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内核之一。面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工具化、碎片化、浅泛式”等阅读困境,南京大学集全校之力构建 “悦读经典计划” 育人路径,以书启智、以文化人,重塑书香校园。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的语言学培养模式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陈保亚、汪锋、董秀芳、叶文曦、李娟完成的《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的语言学培养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本课程体系建设以“教学、实践、研究”为主线,以“能力先于知识”为核心理念,以加强语言学学科建设(双一流学科)为目标,以语言学概论等主干基础课为支撑,以“教研结合,师生互动”为教学形式,形成了一套“教学-田野调查-科研-教学”循环渐进的语言学培养模式。

阅读全文
【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艺工融合,以美育人:理工科高校美育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美育是关乎人格和心灵的教育,对丰富人的情感、想象和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全面开展美育工作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是“五育并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工科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使命,大力开展美育教育,对提升理工科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创新创造能力具有特殊的意义。

阅读全文
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工程索道不仅能解决许多江河流域跨江交通运输问题,而且还能在崇山峻岭的桥梁施工等多种工程建设中大展身手。依托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本科质量工程项目,我校“工程索道”类课程一线任课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引领省级教学团队,形成了“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特色平台”的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了“两体系三平台”和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相长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该成果获得了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阅读全文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斩获省教学成果三大奖项 劳动教育创新成果荣膺特等奖

为引导职业院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奖励在教学实践、改革、研究中取得教学成果的单位和个人,发挥教学成果的引领激励作用,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激励贵州省职业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教研教改、潜心教书育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贵州省教育厅组织开展2024年贵州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评审工作。经专家评审结果公示和审定等程序共评选出获奖成果170项。

阅读全文
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产-教-城”融合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国家及地方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自2006年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推动职教改革的重大文件,高度明确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09年,自治区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柳州市与广西教育厅共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培养区域职教高质量人才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优秀案例|中南民大|思政引领、课程驱动、数字赋能:民族高校“滴灌式”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成果经7年实践检验和推广应用,成功探索了民族高校育人模式新路径,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滴灌式”商人体系,实现了学生学业高质量均衡发展,提高了学生政治认同感、学习效能感、精神归宿感、成长幸福感,增强了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感和强烈自豪感,增进了各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底气和成才志气,提升了各民族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志趣。学生民族团结进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学业预警与帮扶工作成效显著,学业预警人数明显下降,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质量、毕业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学生成长可持续发展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育人成效得到高度认可,对省内外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育人模式改革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改革成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多家媒体对育人模式和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和跟踪宣传,学校人才培养成果入选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平台支撑,创新驱动,思政赋能,构建材料专业实践育人新模式

本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日趋多元化,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实践育人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理念陈旧,难以激发创新意识。以往实践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自主探索不足;实践教学多由实验室人员承担,与科研成果结合不紧密。实践育人模式单一,难以培养创新能力。传统实践育人重过程,轻实效;重动手能力培养,轻创新思维、方法和能力养成;实践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深度不够。实践育人平台落后,难以适应创新要求。传统实践育人软平台-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硬平台-实验、实践平台陈旧,层次性和系统性不够,与产业前沿脱节,缺乏与现代技术融合,国际交流资源匮乏。实践思政功能缺位,难以满足国家需求。传统实践教学被片面地认为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导致专业实践教育与价值引导相割裂,未能与思政教学形成协同效应并发挥实践育人的思政优势,难以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重大项目牵引,育人育魂融合”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

大变局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承载着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培养生力军和接班人历史使命。南京理工大学始终以强大国防为己任,以服务制造强国、两化融合国家战略为办学特色。材料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国防特色学科,承担了3亿元以上国防项目2项、国防973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50余项等大批军民关键材料重大项目。

阅读全文
教学成果奖: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电工电子实训“金课”建设实践研究

电工电子实训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国家对高等教育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学校“百千万英才提升计划”目标要求,课程组不断尝试现代技术手段,探索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形成项目化教学模式,同时建设了与理论课程配套的河南省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电工电子学》和校级在线开放课程“电子技术实训基础(电工电子学实训)”。实践训练内容组织突出在电子装配工艺过程中的实践应用层面上,注重学生对过程性知识的积累和体验,对工程实践的探索,提高动手实操能力和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课程设立知识、能力、素质三大培养目标进行学生培养,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电学的基本知识,以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竞争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素质,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阅读全文
省级教学成果奖:学科引领产教融合培养水产卓越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求。

阅读全文
教学成果奖:“双元融通.三段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针对园林技术专业工作岗位需求的新变化,企业需要植物修剪、盆景制作、古建筑方面的专门化人才,以及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过程较长等特点,通过“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研究”、“园林树木修剪技术课程开发与研究”等课题和实践探索,2014年构建了“1+1+X”双导师制技能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双元融通,三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