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奖(教育部)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扎根中国,独树一帜:交叉融合导向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学校主动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对顶尖文科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需求,积极面向新时代,面向新技术革命,面向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扎根中国、独树一帜、交叉融合”为核心理念和主要途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传统文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性迭代升级,旨在解决文科对高等教育核心价值引领作用弱化、传统文科专业过度细分、文科知识生产向人才培养转化不畅、国家紧缺文科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努力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多元浸润 精准培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动力引擎,四川大学主动作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经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和不断探索实践,达成了大学生未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人人皆需要创新创业精气神的共识,形成了让学生谋事业创事业、重在创新、成就“双创人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观。自2004年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度起,持续发力,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由独立思考能力、协作担当能力和敢闯会创能力汇聚而成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夯实学生干事创业后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阅读全文
四川大学国家教学成果奖:以卓越学术为引领的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模式的构筑与实践

兴教之本,在教师。研究型大学铸就一流师资,关键在推动教师追求卓越学术。2012年起,川大、重大依托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开展大调研、大讨论,发展了卓越学术是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并重互促的新内涵,探索卓越学术引领教师教学发展之道,为一流人才培养强基固本。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创建五阶段递进式教师教学培养体系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引领西部教师发展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培训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强化教师教学发展内涵式建设的重要内容。西安交通大学根据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实际需求,弘扬交大西迁人优秀教学传统,秉承“立德树人品质为先,固本强基传承创新,砥砺奋进追求卓越”的教师培养理念,创建了“五阶段递进式”教师教学培养体系。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服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研究和推广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009年,发展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产业发展,人才先行,教育部批准成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新建专业,国内外没有相关专业可供参照,人才培养如何契合产业需求、教育内容如何融合产业技术面临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解决专业建设“从无到有”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为专业发展提供科学引导。为此,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下,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和学者联合成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专家组。专家组成员主要包括傅育熙、桂小林、王东、黄传河、温莉芳、秦磊华、朱敏、李士宁、胡成全和吴功宜等专家教授。

阅读全文
四川大学国家教学成果奖:面向生物质利用国家战略需求的 轻化工程本科教育改革与实践

工科专业“新工科”建设普遍面临的难点是,如何既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需要,又兼顾行业持续发展的当前需求。传统“轻化工程”本科专业主要包含制革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等人才培养方向,其共同特征是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利用。随着人类对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关注,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资源正成为重要的科技前沿方向,孕育出生物质材料、生物质化学品、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根据生物质科技发展趋势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本成果创新了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人才培养新局面,在“新工科”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上取得突破。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展示:三位一体 五能复合 全链服务:区域支柱产业设备高级管家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在智能制造技术日益发展,区域汽车及机械制造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针对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需求不同步、培养学生复合能力的支撑不足等问题,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围绕装备智能化发展新需求,依托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项目《柳州市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对机电设备技术类专业进行综合改革,形成了专业产教深度协同培养“五能复合”设备高级管家的系统方案。经过10年的研究与实践发现,机电设备技术类专业学生德技双馨,“懂工艺、精维修、擅集成、能改造、会管理”复合能力突出,岗位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增强,解决了智能化装备维修管理人才复合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项目成效显著。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展示:“两项协同、四级递进、定岗培养”的铁路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近年来,“交通强国”战略之下,铁路行业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同时,随着“云物大智移”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铁路行业的融合,极大推动了铁路行业在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管理理念等方面新一轮的改革创新,复合型铁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铁路工匠”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对铁道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阅读全文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新时代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是全国公共管理“双一流” 建设和学科评估A+单位之一。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公管学科亟需全面反思“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通专融合,理实融通,科创融智,培养航空强国领军人才

航空强,方能军强、国强、民族强。航空科技发展和航空人才培养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百年航空征程波澜壮阔,西工大作为国家航空教育和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在国家从航空弱国向航空大国转变过程中培养了大批航空英才,塑造了军机三总师、民机三总师等杰出人才,为国家航空事业做出了斐然贡献,成就了西工大现象,社会广泛赞誉,国家高度认可,国际重点关注。自2007年开始,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新工程,聚焦新工科内涵发展,提出了个性培育、终身发展、全面成才的教育理念,坚持特色办一流航空本科,积极培育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航空强国领军人才。

阅读全文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重构重塑、交叉贯通”创新实践育人体系改革的上海交大实践

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今应对国际竞争与引领发展的重要支撑。2008年,经过全校教育教学改革大讨论,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形成了共识与合力,并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口,以工程训练中心为载体,重构组织重塑体系,逐步构建了一个多主体协力、多学科交叉、多维度开放的创新实践育人体系,使学生在扎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实践更多地了解社会需求与产业发展,培养跨界思维、系统工程能力与主动创新能力,在不确定性问题与不断挑战中实现自我成长。至2016年学校正式挂牌成立了学生创新中心,成为学生的设备图书馆、学习工作坊、科创练武堂与校企握手区。

阅读全文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面向大学各专业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计算已经成为实验和理论后的重要研究范式,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发挥着倍增器、甚至颠覆性的作用。为培养符合国情和时代需要的计算人才,上海交通大学管海兵教授等人提出“组建校级计算团队开展多师教学”+“研制校级计算平台支撑教学科研”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将计算深度融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提升各专业大学生运用计算解决本领域问题的能力。

阅读全文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时代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新战略、科技革命新趋势和医学发展新要求,充分发挥“部市共建”“部部共建”体制机制优势,依托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整体优势,立足医学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的优势,着力培养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本成果契合“新医科”要求的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构建了新时代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是“X+医”与“医+X”交叉协同。推进以临床医学为引领、生物医学科学为基础、医学技术创新为重点的专业布局;建设纵向器官系统整合课程、进阶式实验整合课程和医工医理医文等交叉课程及系列配套教材;组建学科融合师资团队和高水平创新师资团队,完善医学生知识体系。二是教学引领与科研创新协同。将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性纳入课程体系,以交叉学科为引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协同。以大师引领、名师示范和三师联动为抓手,深入推进课程思政;以课内外和海内外实践教学为载体,培养医学生中国价值和全球视野;以制度建设为突破,有力支撑育人生态。

阅读全文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五育融合”为发力点培育时代新人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重引领、强优势、补短板、促融合的探索实践,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造就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阅读全文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信息+”和“+信息”需求牵引的基础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全球信息革命浪潮下,信息类基础课程在各领域学生知识构建和素养培养方面不可或缺。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人才培养“要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融合发展转变”的明确要求。信息类专业学生是前沿创新引领和攻克“卡脖子”难题的未来中坚力量,为迎接层出不穷“信息+”新技术更迭挑战,亟需基础课内涵同步升级,以跨领域融通、高阶思维等能力应对未来发展的复杂情境,即“信息+”需求。非信息类专业学生面对原专业“+信息”交叉融合的新机遇、新挑战,亟需构建信息基础知识体系,提升跨领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即“+信息”需求,但受到所在专业的师资、实验条件等多重资源限制。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成果基于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以“新医科”卓越医师培养为目标,针对当前医学教育存在医学人文教育育人体系不完善、课程方案不完整、实践路径深度融合不充分等问题,自2005年起温州医科大学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着眼点,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做好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在大思政、大健康、大教育的框架下构建序贯式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理论引领,模式革新,资源筑能:高校一流教师教育教学发展体系构建与实践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成果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以塑造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持续发展力为核心,5所不同类型高校和陕西省高教学会发挥联合优势边研究边实践,在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省教改重点课题等12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支持下,构建并实践了理念、模式、资源和机制系统集成的高校一流教师教育教学发展体系。

阅读全文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使命驱动、专创融合、生态赋能——电子信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全球正处于电子信息全面引领创新、重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我国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战略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急需培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专业基础深厚、具有跨领域知识融通和卓越研创能力、具备开拓进取和行业引领潜质”的卓越创新创业(简称:双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双创育人历史悠久,培养出杨嘉墀、王安等一大批杰出校友。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简称:电院)始终以谋国家强盛、求科学真知、育时代栋梁为己任,自2013年起,及早布局集成电路、系统软件、信息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双创人才培养。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十年坚守、三代人传承、持续探索航空工程设计类专业核心课教学新途径

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为我国航空工业培养了大批领军人才。工程设计类专业课“飞行器结构设计”一直是该专业所有本科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是引领学生进入飞机结构设计专业领域的重要基石。面向航空工业快速发展新态势和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新要求,1990年起,“飞行器结构设计”课程团队对“飞行器结构设计”课展开以创新设计能力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改革。30年来在课堂育人、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上取得了显著突破。建成全国第一门“飞行器结构设计”国家级精品课程,辐射引领包含30门课的“飞机设计专业课程”课程群教学改革,带动其中5门课建成省级以上精品课,每年全校近千名本科生参加课程群学习,培养了百余名飞机结构设计领域领军人才。成果在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1所院校得到广泛应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为工程设计类专业课教学探索出了新途径。

阅读全文
国家级成果奖:具有深厚网络背景的特色化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及实践

针对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学科口径宽泛、创新驱动力不足、实践能力弱化的挑战,从培养定位、理念、风格深入探索,提出“计算+X网”特色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于“三新”理念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打造具有“三实”风格的实践能力培养生态。成果形成了一套服务“网络强国”国家战略、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计算机学科人才培育体系,为计算机学科特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强化探索了新途径,被几十所高校采用或借鉴,直接受益学生数万人。本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为“A”,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形成了具有深厚网络背景的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品牌,为国家信息网络脊梁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