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重引领、强优势、补短板、促融合的探索实践,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造就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阅读全文全球信息革命浪潮下,信息类基础课程在各领域学生知识构建和素养培养方面不可或缺。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人才培养“要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融合发展转变”的明确要求。信息类专业学生是前沿创新引领和攻克“卡脖子”难题的未来中坚力量,为迎接层出不穷“信息+”新技术更迭挑战,亟需基础课内涵同步升级,以跨领域融通、高阶思维等能力应对未来发展的复杂情境,即“信息+”需求。非信息类专业学生面对原专业“+信息”交叉融合的新机遇、新挑战,亟需构建信息基础知识体系,提升跨领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即“+信息”需求,但受到所在专业的师资、实验条件等多重资源限制。
阅读全文成果基于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以“新医科”卓越医师培养为目标,针对当前医学教育存在医学人文教育育人体系不完善、课程方案不完整、实践路径深度融合不充分等问题,自2005年起温州医科大学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着眼点,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做好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在大思政、大健康、大教育的框架下构建序贯式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阅读全文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成果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以塑造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持续发展力为核心,5所不同类型高校和陕西省高教学会发挥联合优势边研究边实践,在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省教改重点课题等12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支持下,构建并实践了理念、模式、资源和机制系统集成的高校一流教师教育教学发展体系。
阅读全文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聚焦生物制药创新人才培养,以培养能从事创新药物研发的生物制药人才为目标,将“服务民众健康、扎根中华大地、增强民族自信、争创世界一流”的教育理念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经15年探索与实践,在国内率先将生物药物“发现-研发-转化-生产”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学中,建立了以“创新药物研发链”为主线,始于医、行于研、导于学、投于产的“产学研医”全链贯通、深度融合、良性循环的生物制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阅读全文全球正处于电子信息全面引领创新、重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我国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战略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急需培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专业基础深厚、具有跨领域知识融通和卓越研创能力、具备开拓进取和行业引领潜质”的卓越创新创业(简称:双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双创育人历史悠久,培养出杨嘉墀、王安等一大批杰出校友。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简称:电院)始终以谋国家强盛、求科学真知、育时代栋梁为己任,自2013年起,及早布局集成电路、系统软件、信息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双创人才培养。
阅读全文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为我国航空工业培养了大批领军人才。工程设计类专业课“飞行器结构设计”一直是该专业所有本科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是引领学生进入飞机结构设计专业领域的重要基石。面向航空工业快速发展新态势和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新要求,1990年起,“飞行器结构设计”课程团队对“飞行器结构设计”课展开以创新设计能力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改革。30年来在课堂育人、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上取得了显著突破。建成全国第一门“飞行器结构设计”国家级精品课程,辐射引领包含30门课的“飞机设计专业课程”课程群教学改革,带动其中5门课建成省级以上精品课,每年全校近千名本科生参加课程群学习,培养了百余名飞机结构设计领域领军人才。成果在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1所院校得到广泛应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为工程设计类专业课教学探索出了新途径。
阅读全文针对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学科口径宽泛、创新驱动力不足、实践能力弱化的挑战,从培养定位、理念、风格深入探索,提出“计算+X网”特色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于“三新”理念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打造具有“三实”风格的实践能力培养生态。成果形成了一套服务“网络强国”国家战略、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计算机学科人才培育体系,为计算机学科特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强化探索了新途径,被几十所高校采用或借鉴,直接受益学生数万人。本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为“A”,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形成了具有深厚网络背景的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品牌,为国家信息网络脊梁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阅读全文针对移动通信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为社会添才,创新为国家分忧”的育人理念,创建并实践国际竞争引领、知识主动迭代、科产活水促学的移动通信一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一支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输送成建制、高质量本科毕业生近万人。培育一批在攻克关键技术、引领标准制定、主导产业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撬动以标准化为主战场的国际竞争大舞台,有力支撑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自主可控,为“3G跟踪、4G同步、5G引领”这一史无前例的成就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模式已被清华、北大、东南大学等50多所高校借鉴并获高度认可。
阅读全文国家发展战略和新一轮产业变革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愈发迫切,工程教育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本成果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教、科教、创教、产教“四融合”新工程教育理念,通过多年推广实践,构建了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的“四融合”工程教育新体系。
阅读全文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以交大医学院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结合健康中国建设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新要求,提出“培养德才兼备,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并举,具有国际化视野,有灵魂的卓越口腔医学创新人才”的目标,名师引领,以胸怀家国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开放合作的国际化视野“四位一体”培养卓越口腔医学人才:
阅读全文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新的历史节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特别是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将在推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以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全文培养交通类的高质量来华留学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整体战略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长安大学作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高校,交通运输工程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自1956年起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
阅读全文该成果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对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任务要求,凝练出以国际化项目为载体的中职制冷专业“三教”改革路径的研究与实践,即构建“国际视野,一专多能”师资成长路径;构建“标准对接,校本转化”教材建设路径,形成制冷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库;构建“梯度分解,创新综合”教法改革路径,形成“育训并举,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式,达成“三教”改革总目标。体现了三条路径深化“三教”改革的方法创新,标准贯穿推动“岗课赛证”的模式创新,项目建设推进“课程融合”实践创新,该成果已向国内外多所中高职院校推广和应用。
阅读全文实验教学作为现代大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结合“培养涉农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着眼于学校特色,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实训实验教学经历了 “购买通用化经管虚仿软件(用友新道 VBSE,童车)”到“自主设计具有农业特色的实训平台(生猪产业链虚拟经营决策仿真实验系统)的过程,完成了从“流程式”、“验证型”到“推演性”的教学理念转变。
阅读全文经过多年实践检验,形成了“实战导向”的产业兴旺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农业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强调企业与学校对接,通过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达到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实战型产业兴旺建设者的目的。
阅读全文学校和企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元载体,探索思政教育、科学素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改革,是解决地方高校新建艰苦专业人才培养难题的关键所在。
阅读全文对中职学校来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更有效的发挥产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的融合功效,人才培养更有科学性、目的性、针对性。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理论、实践、产品”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是学校经过6年教学与实践总结、具有推广和示范作用。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理论、实践、产品”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的主要内涵如下:
阅读全文成果以培养具有科学思维、问题解决和协作精神等核心素养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课程思政项目、学生学习团队建设、“一院一竞赛”工程等多措并举,探索深度融入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落实学生个性化、互助式学习。依托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坚持“问题导向、教师共创”原则,建立涵盖学生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标准、课程教学指南三层级的一流课程建设标准框架,形成基于标准的一流课程质量保障机制,构建了高质量、协同化、可续航的一流课程建设体系,逐步实现课程开设从基于知识体系转向核心素养,教学主线从知识章节转向学习任务,个性化培养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引领。
阅读全文2018年12月,由机械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士丁汉及其团队完成的“研究型大学机械专业拔尖创新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这样一套培养体系中,学生不再仅仅只是“考生”,而是成为了真正的“探究者”。
阅读全文